在曾国藩的人生字典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当数“有恒”二字。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国人常说,每天坚持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梦想就会实现。观曾国藩一生,曾国藩在读书、修身等方面都“有恒”。
读 书 要 “有恒”
以博学著称的曾国藩,对读书有独特的方法和见解。其中一点“有恒”最令人感慨。他说:“学问之途,道路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曾国藩曾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在这三者之中,曾国藩特别看重有恒。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曾国藩曾说“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恒也。“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做到有恒,既是易事,又是难事。说易,因为人人可以做到。说难就在于难坚持,坚持几天可以,坚持几个月就难了,坚持几年、十几年、一辈子就更难了。
关于曾国藩读书,有这样一个传闻:据说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有一天夜里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道重读了多少遍,还是没有能够背下来。这时候他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贼想等曾国藩背完书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一等再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那篇文章。贼实在忍无可忍,推门进去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也体现出曾国藩在读书方面“持之以恒”的精神,换成一般小孩,估计早就睡觉去了。
曾国藩在家书中经常告诫弟弟和晚辈们读书要锲而不舍,从恒下手。他说:“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为此,他更是总结出来一套读书方法:“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曾国藩结合自己的读书感悟,对儿子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因此,他反复要求弟弟以及晚辈们要做到“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曾国藩教兄弟及后辈读书要“有恒”,他自己当然也是这么做的,很多时候,曾国藩教育他们的时候,往往都是拿自己做榜样,发出了“向我看齐”的呼唤,这是非常难得的,从中也可以看出曾国藩读书的“有恒”之道。
曾国藩无论在翰林院工作,还是在行军作战间隙,都坚持读书习字,这种持之以恒的态度伴随他的一生。他以自身行为时时告诫其他人守恒的重要性:“自七月初一起,吾每日临帖百字,看书少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曾国藩不仅读书“有恒”,而且时常检讨自己:“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
修 身 要 “有恒”
读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程子曾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谈到了魏晋时期读书人的误区,其中何晏、王弼、山涛、荀粲等人,虽好老庄之学,却只学皮毛,结果,有的抑郁而终,有的被罢了官职。所以他们读书并没有让自己懂得如何做人!
“学会做人”就要修其身。曾国藩在家书中曾写道:“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劝诫读书人应该按照《大学》里的要求去实践,读书是为了修身,若读书的目的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学习不能“体贴到身上去”,心至于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之后还是“此等人”。
因此,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初一起,曾国藩立志自新,开始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并为此制定了“日课十二条”。他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进行自我监督,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他每天都要用工楷认真书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一切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曾国藩的“日课”很快就发挥了作用,经常发现自己的缺点。有一天,好友郑小珊来曾府给曾国藩的父亲看病。因为郑小珊跟曾国藩关系很好,而且医术高明,两人来往也比较多,所以说话也很随意。那一天,不知道曾国藩跟郑小珊说了什么,郑小珊很反感,两人当场吵了起来,郑小珊拂袖而去。事后,曾国藩越想越觉得自己不对,后悔万分,在日记里反思。曾国藩知错就改,决定去郑小珊府上道歉。恰好郑小珊也是个豁达之人,那一天来曾府祝寿,当天晚上,曾国藩去郑小珊家赔礼道歉。过了三天,曾国藩又邀郑小珊去酒楼喝酒,两人冰释前嫌。
有一次他到陈岱云处,“与之谈诗,倾筐倒箧,言无不尽,至子初方归。”当天晚上他这样批评自己:“比时自谓与人甚忠,殊不知已认贼作子矣。日日耽著诗文,不从戒惧谨独上切实用功,已自误矣,更以之误人乎?”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月初三,曾国藩的同乡兼同年金藻和几个朋友来曾府拜年,因为一言参差,勾起曾国藩心中的前仇旧怨,两人大吵一架。过后曾国藩又自省道:“本年立志重新换一个人,才过两天,便决裂至此,虽痛哭而悔,岂有及乎!真所谓与禽兽奚择者矣。”
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
曾国藩以恒久的“日课”来查找自己修身上的不足,从而不断检讨自己、督促自己、改进自己。在旁人看来,他是修身有恒之典范,但在他自己看来,尚未达至修圣之道。因此,不论是在“日课”中,还是在给子弟的书信里,他总是将自己作为反面教材,来警醒后人要“有恒”。
可以说,几十年如一日,曾国藩都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行走在追求“有恒”的道路上。
曾国藩曾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曾国藩通过读书、修身,气质性格渐渐发生变化。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即使在后来的军旅生活中,每天只要有时间,仍然坚持读书写作。他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
梁启超在盛赞曾国藩的“有恒”时说:“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围棋一局……终身以为常。自流俗人观之,岂不区区小节,无关大体乎?而不知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善觇人者,每于此觇道力焉。”王充曾说过:“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可以说,一颗“恒”心成就了曾国藩。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罗日荣),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