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人称江为河,南人称河为江。
长江、黄河,这两大河流哺育着两岸的人民,她们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北方的黄河流域孕育了“儒家”思想;南方的长江流域孕育了“道家”思想。儒家讲“仁义”;道家讲“道德”。“仁义道德”这四个字,也就构成了古代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最高行为准则。
其实,“仁义”和“道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仁,就是仁爱、善良;义,是指正义、正气;道,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德,就是要在主观上遵循规律。
具体怎么讲呢?
充满仁爱之心的人,就可以算作仁人;而暴虐残忍之人,就是不仁的人。
正义感很强的人,就是有义之人;而奸邪诡诈的人,就是不义之人。
探求真理,追寻本质,掌握自然规律的人,就是有道之人;不学无术,不懂常识,不知道客观规律的人,就是无道之人。
尊重规律,按规律去办事的人,就是有德之人。明知道自然规律,却故意去违背规律做坏事的人,就是无德之人。
这里面的区别,其实并不复杂。简而言之:儒家倾向于“唯心主义”;道家倾向于“唯物主义”。
在人的行为上,儒家要求我们“凭良心”去做事(要有爱心,还要有正义感);而道家则提倡我们“按规律”去办事(要有学识,还要有操守)。
不存在唯心唯物谁比谁更好的问题,我们只能说,前者更像是“人与人”怎样和谐相处的“社会科学”;后者更像是“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的“自然科学”。
在开创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里面,最重要的几位是鬻子、老子、庄子,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楚国人。那么,为什么楚国会成为道家思想的发源地呢?
“楚”,是春秋时期的古国名,又称荆、荆楚,指中国的湖北省和湖南省,特指湖北省。“楚”这个字有以下三重意思:
一、灌木(类似于荆条状的落叶灌木)。
二、清楚(一目了然,清晰鲜明)。
三、痛苦(内心郁闷,痛楚不堪)。
“楚”这个字,是个象形文字,我们来看这个字的字形:
上面是两个木,构成一个“林”字,形容树多,下面是一个“足”字,表示用足走路,在林中穿梭。
双木和足合起来,足在林中走,四处没有路,看不清远方,时间一长,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也就不灵敏了,变得越来越麻木了。
楚的本意,就是指双脚不得学不了了。这是一种身体上劳累不堪的痛苦,更是一种渺渺茫茫看不清前途的痛苦。
所以,楚人的祖先就用“麻木”来注册本部族的商标,以示即使麻木了也要不屈服的顽抗到底,激励自己,创业维艰,不要怕苦。
今天的现代化城市,只是在最近的这短短一百年时间内兴起的。一百多年前的城市,不过小土城而已。而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楚国,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可以到神农架原始森林走一趟,感受感受,大概就是那个样子的。当时的中原相对比较发达的时候,整个南方的长江流域,几乎还完全被森林所覆盖。
楚国的先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丛林之中。
人类的历史文明,远远不仅是官场政治力量上的龙争虎斗、此消彼长、兴衰交替,而是一个勤劳民族对浩瀚无边的处女地的征服与开发!
在这条征服之路上,最艰苦的部分,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而是人与大自然本身的抗争:砍倒原始森林,驯服大江大河,清理蛮荒土地,开拓耕地面积。
可以这样说,今天的湖北省,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远古先民们,在这一望无际的原始丛林中挖出来的!正是这样一群“麻木”的人,创造出了世界上璀璨辉煌的楚文明!
楚的别称是“荆”,我们再看“荆”这个字,也很有意思的,由“草”“开”“刀”三部分构成。
上面的“艸”,代表茂盛的草,厚厚的植被;下面的开和刀,是个“刑”字。对草用刑,拿草开刀,顾名思义,就是一副拓荒开道的生动图画。
古楚国地大物博,人烟稀少,远没有中原的人口密度大,所以,人与人的斗争就是次要的了,人与自然的抗争才是最主要的,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成为了那时的第一所需。
这也就为楚国成为道家的发源地提供了最重要的外部环境。
《左传》记载:楚族因受到中原一些部族的歧视,逐渐向南迁移,来到了长江流域荆山一带,楚人先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拉着破麻木(柴车、三轮车),穿着破衣服,开垦山林,艰苦创业,遂创建了楚国。
要致富,先修路。楚国创始人从鬻熊到熊绎,来到这里都是在为后人修路,因为这里没有路。看不到出路,就看不到前途。
路是什么?路就是“道”。道的本意即是路。北人称道为路,南人称路为道。
问道,就是问路的意思;寻道,就是找路子的意思;修道,就是铺路的意思。
后来把修仙也叫作修道,还是这个意思,修的是一条从心灵到天上的路。所以,楚国的先君,就是中国最早的“修道者”,带领着他的族人群麻木的受不了了的人——去寻找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