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章胡同里的“拐弯抹角”
胡同,是北京城的骨血。在这座八百年的古都里,大大小小的胡同构成了北京城的基本格局。
北京城里,多的是贵胄官绅的高门大院,但更多的还是平民百姓的青砖灰瓦。这从每条胡同的名字中就能看出,可称得上是雅俗共赏,无所不包。
要说雅,百花深处、杏花天、骑河楼、龙头井,这些地名丝毫不亚于《西江月》《临江仙》《清平乐》这样的词牌(杏花天恰好也是个词牌);
要说俗,也有十分接地气的棺材胡同(光彩胡同)、臭水河胡同(受水河胡同)、烂面胡同(烂缦胡同)、狗尾巴胡同(高义伯胡同)。
可以说,北京文化里,胡同文化必有一席之地,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创作了多少诗词书画,而胡同本身也因此产生了胡同独有的词语,拐弯抹角就是其中之一。
拐弯抹角 是从胡同里来的?拐弯抹角,北京话其实是拐弯儿抹角儿,这是胡同里一种比较常见的建筑形式。
过去,北京的胡同宽的不多,居民们出入也大多是以步行为主,一旦需要用到大型车辆的时候,拐弯就成为一个难题。拐弯处两面墙的交汇处往往棱角鲜明,不易通过。
比如西四羊肉胡同这条分支的墙角
但在北京,一些处于拐角的四合院,会有意把拐角的墙体向内抹去,砌成圆形的转角。这样一来,虽然牺牲了墙内的部分使用面积,却大大方便了大型车辆(主要是马车)的通行。
这便是“拐弯抹角”。最早在元代戏曲家秦简夫创作的《东堂老》的第一折中便写到了“转弯抹角,可早来到李家门首”。
拐弯抹角这一现象曾经遍布京城,包头章胡同、朱苇箔胡同、裘家街、青云胡同等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也深受摄影爱好者的喜爱。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推土机进入了北京城,拐弯抹角这种建筑如今也已经越来越少了,今天就来说说这些胡同。
如今依然存在的,还有青云胡同这处的“拐弯抹角”
满是谜团的包头章胡同在网上搜“拐弯抹角”,第一个跳出来的便是大吉片的包头章胡同。
包头章胡同不长,不过短短200米;包头章胡同也不宽,均宽有1.2米,北口最窄的部分不过0.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