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平度市地名录》及有关族谱、村志梳理发现,平度于姓建村或于姓占相当比重较大的村庄有28个,其中21个与文登大水泊有关(迁入平度后析出3个村),古岘蓬莱前村还涉及到赤山,具体情况请阅下文(为便于于姓家族查找线索,实录有关记录,未隐去各村庄始迁祖的名讳):
一、由文登县大水泊迁到平度的21个村 1、白沙河街道于家河岔村明永乐年间(1404--1424),于自敬、于自信兄弟由文登县大水泊村来此定居。2016年全村共123户402人;
2、旧店镇后寨子村明洪武三年(1370),于圣由文登县大水泊迁来建村,取名于家寨子,1982年更名后寨子。2016年全村117户384人;
3、店子镇盘古庄村明初,庞姓由四川迁来建村,取名庞古庄,后来庞姓绝后,于、王两姓由文登大水泊迁入落户,取名盘古庄。2016年全村共有368户1113人;
4、明村镇辛安村(现分为5个村)宋代由辛氏来此定居,以姓取名辛安。明末,于、穆二姓分别由大水泊、博兴迁入定居。后分成五个村:辛安南村、辛安中村、辛安东村、辛安北村、辛安后村,2016年分别有745户2737人、306户1031人、396户1265人、258户763人、296户1029人;
5、明村镇大小河子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于清由文登大水泊迁来。2016年全村共252户858人;
6、明村镇于家屋子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于氏由古庄南村迁居此地,取名于家屋子村。2016年,全村共65户228人;
7、明村镇古庄北村据传:该村原名卜庄、南古庄,元末年,卜姓先至此居住。据于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氏祖于黑率妻子由文登大水泊迁居平西古庄。当时村址在距今村南五百米的埠上,名叫南古庄,后更名北古庄。2016年,全村共251户814人;
8、明村镇古庄南村2016年全村234户766人。
9、古岘镇蓬莱前村明洪武元年,于进兴、于良兴由文登大水泊赤山至此建家园。因村前有片洼地,常年积水形成平澜,故名平澜后。清道光十三年,又以村后有山,山前有庙,庙中有神,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故更名为“蓬莱前”;
10、蓼兰镇前于家村清嘉庆二年,于郎氏带着两个儿子从文登大水泊来到此地定居。后来,于氏二兄弟分居,一个住沟南,一个居沟北。沟南者称前于家,沟北者称后于家。2016年全村共102户,332人。
11、蓼兰镇后于家村2016年,全村共125户400人;
12、蓼兰镇小八里庄明洪武年间(1368--1398),于进科、于进举、于进会兄弟三人由莱阳县大水坡迁此定居。2016年,全村132户。
13、蓼兰镇大于家明朝洪武年间,于氏先人从文登县大水泊村迁到该地立村。当时,村西有一碾底,由此而得村名--碾头于家。小于家立村后,更名大于家。2016年,全村共176户590人;
14、蓼兰镇小于家据于氏族谱记载: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 于久真由蓼兰镇大于家迁此建村,取名小于家。2016年全村共50户175人
15、蓼兰镇于家村清雍正1723年,平度西古庄人于洪礼的四子于得汪搬到此处定居,根据姓氏立村取名于家村;
16、崔家集镇于家庄村明成化年间(1465--1488),于思文由大水泊先迁至张家官庄居住,后又迁此建村;
17、南村镇西于家村明永乐年间,于忠启兄弟由文登大水泊迁此立村,因附近几村都以洼子丘取村称,故冠以姓氏和方位区别,得名西于家洼子丘,1964年简称西于家。2016年,全村共284户,1024人。
二、平度其他于姓建村的村庄多与云南有关1、仁兆于家沽:明永乐二年,始祖于风由云南迁此建村;
2、仁兆于家泊:明永乐四年(1406),始祖于风由云南迁此建村,取名于家坡,后因地势洼,常年有积水,特改名于家泊;
3、仁兆大城西村:明万历年间,于大兴由云南迁此建村
4、仁兆沙白头村:明永乐年间,滇籍移民于姓迁此建家园;
5、明村镇于家庄子村:相传宋朝时建村,立村人于兹稳由乐安县阿博堂迁此居住。2016年全村共138户483人;
6、新河镇于家村:清顺治二年(1645),由掖县沙河东于家屯迁此,以姓取名于家。2016年全村共124户383人;
7、新河于家屯村:据于氏族谱记载:明成化十六年(1480),始祖于盛由大庄子村迁此。2016年全村共82户259人;
三、文登县大水泊据百度搜索提供:大水泊镇,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下辖镇, 行政区域面积115.43平方千米。大水泊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大水泊村而得名。文登县大水泊村以于姓为主,现有900多户,2000多人。大水泊于姓迁居各地甚广,现有《于氏网》。
于姓以荣成斥山和文登大水泊为两大祖居地,尤其是后者,自明清以来,有大量的分支迁到胶东各地,胶东诸县的于姓村庄在提到祖居地时,大都会提到大水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水泊就好比胶东于姓人的大槐树。
文登大水泊
四、于姓在元代前就是胶东望族胶东于姓,相传为汉代名臣于定国之后,避乱迁居胶东半岛东端的斥山居住。 因为年代久远,谱系已经难以考证,但此说一直较为流行。 非但今人如此,元代修撰《齐乘》的于钦,也曾说道: “斥山,高门之族居此有千余家,东齐于氏皆斥山望也。 ”
大水泊街景
或许是金元之际的战乱影响,胶东半岛在元代之前的资料,不管是官方史志还是民间族谱,留存下来的都不太多,现今能看到的记载,多数只能追溯到元代。
于氏在各地都有许多世代传颂的名人,在此不一一例证。
五、于姓迁移原因简要分析从于姓迁移平度的时间看,多集中于明朝建立之初,明洪武、永乐年间居多,或因为于姓在当地属于望族,从人口、势力、威望、号召力等方面过于强大,按照明王朝中央的有关指示精神,为保持地方稳定,由地方政府通过迁移方式削弱力量。至于以后年份的迁移当属于人地矛盾、家族矛盾等方面的自然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