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
晋文公60岁的时候登上国君之位,在位八年时间,用了不断十年时间便成就了晋国的霸主之位。秦穆公在位近四十年,却没有在中原称霸。这让秦穆公感慨人生,急功冒进,后来不听百里奚和蹇叔的劝谏,执意东出,在和晋国的两次战争“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中惨败。秦穆公终于放弃了不切实际的东出之路,转而开拓西戎,辟地千里,称霸西戎。福兮祸兮,秦穆公的东出之路行不通,西拓之路却为秦国打下了战略大后方,四百年后,秦国最终统一天下。这或许是对老实人秦穆公最好的告慰了。
申包胥哭秦庭《哭秦庭》和《春秋二胥》是著名的京剧曲目,戏曲的感染力比影视剧更加强烈,当你在现场感受戏曲的魅力时,就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时代。身临其境,你才能切实感受到申包胥当时的悲恸,声泪俱下在秦庭哭诉,请求秦国出兵复楚的场景。
申包胥哭秦庭,是因为伍子胥率领吴国大军攻破了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逃到了随国,楚国被吴国攻破,灭亡在即,如果没有申包胥哭秦庭,或许楚国就此灭亡了。
伍子胥因为个人私仇灭楚国,本来是为报父兄被*之仇,楚平王当初无辜*害了伍子胥满门,伍子胥历经艰辛才逃出楚国。申包胥和伍子胥是好友,当初帮助伍子胥出逃,并对伍子胥说:“你能毁灭楚国,我就能兴楚国。”如今楚国要灭亡了,伍子胥实现了自己的誓言毁灭了楚国,可申包胥却没法复兴楚国,他只能逃到秦国,请求秦国出兵。秦国和楚国是姻亲,一直以来关系很好,可楚国若灭亡了,吴国并不能独吞楚国,秦国也能占到便宜,对秦国来说,不救楚国更有利。并不是像申包胥哭诉的那样,吴国能灭楚也能灭秦,吴国做不到。
申包胥哭秦庭
秦哀公最开始没有同意出兵救楚,申包胥就一直在秦宫外哭,哭了七天七夜,不吃不喝,眼睛都哭出了血。最终秦哀公被申包胥的忠义感动,感叹楚国不该就此灭亡,答应派兵救楚,帮助楚国复国。秦国和楚国联军赶走了吴国,楚国复国。
秦国著名的诗歌《秦风·无衣》,里面写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么民风淳朴又慷慨激昂的战歌,有一种说法,便是认为这首《无衣》是秦哀公应申包胥之请,出兵复楚的时候,秦国百姓士卒相约的诗歌,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如果没有秦国救楚,楚国是不是就会灭亡呢?也许会,也许不会,历史没有假设。但秦楚之间的联姻从未中断过,一直到秦始皇时期,秦楚都是姻亲之国,比起秦晋之好的政治联姻,秦楚是真心实意的好盟友。可战国时期,合纵攻秦大军次次少不了楚国,楚国此刻有没有想起是秦国帮助它复国的呢?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又攻破楚国都城,打到楚国偏安一隅。关系最好,打得最猛,秦复楚,秦又灭楚。
晋国后来三家分晋,变成了韩赵魏三国。赵国和秦国是同宗同族,就像秦晋之好一样,秦赵之间的盟好也是利益,一场长平之战让秦赵成了世仇。可讽刺的是,秦昭襄王嬴稷就是赵武灵王帮助护送到秦国即位的,就如三百年前,秦穆公护送晋文公重耳一样。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赵国和楚国是抵抗最强烈的,是秦国统一路上最大的阻碍。这对曾经的盟友到了此刻就是你死我亡的时刻了,谁都顾及不到三百年前的秦晋之好和秦楚盟好了。
除了晋国和楚国,至于其他国家就更应该感激秦国了。在秦国和晋国争霸的时候,为中原各国减少了压力。春秋时期,晋国是名副其实的中原大国,如果秦国不在西边牵制晋国,晋国就会吞并更多的中原小国,楚国也一样。但是,唯独夹在这些大国中间的小国最受苦,晋楚争霸,郑国遭殃。大国之间发生战争,小国没了,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