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农历三月,正是草长莺飞,乍寒还暖的时节,虽仍有稍许料峭东风的寒意,但茫茫大地早已满目苍翠了。在通往柘城大仵朱贡寺朱襄氏陵的一条官道上,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正率领一队长长的队伍,走在祭祀朱襄氏路上。
朱襄氏是谁?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会派朱棣不远万里专门祭祀他呢?其原因又是什么?大家不要着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炎帝朱襄氏,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者
朱襄氏为炎帝别号,又号称飞龙氏,朱襄氏为上古时期重要的部族首领,被文献命之为上古“古帝”、三皇之一。袭伏羲、炎帝之号,为中华人文始祖之一。
《吕氏春秋•古乐》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汉代高诱在其注曰:“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
据《帝王世纪》载,三皇之一的“伏羲氏之后,为女娲氏、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六世,皆袭伏羲氏之号。是朱襄氏,乃伏羲氏之后也”。
《路史•前纪》中也记载说:有巢氏之后经过了几个先帝,有“朱襄氏”被众氏族拥立。当时气候多风,阴阳不调,百物散解,五谷不丰。于是,他命令手下名叫士达者,发明五弦之瑟,调节阴阳,使生命得以繁衍。命名为“来阴”,以“朱”为都,并以“朱襄氏”为名号。
《柘城县志》对朱襄氏的记载更为详细:“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于是多风,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传三世没。”
据史料记载,朱襄氏还创造了汉字的雏形——书契。书契就是把文字刻在木片的一侧,是中原地区远古时代的一种刻画符号。
北宋刘恕在《通鉴外纪》记载:“太昊时有龙马负图瑞出于荥河,因而名官,始以龙纪,号曰龙师。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
朱襄氏把相关事件刻在木片上,代替了结绳记事,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划时代进步。
又有史料记载,朱襄氏还创造了“六书”。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汉字造字构成的六种方法。
元代郑杓《衍极》卷一《至朴篇》称:“太昊……画八卦,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
在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的上古时期,朱襄氏在把事情刻在木片上时,用象形的符号来代替,并且创造出“六书”的雏形,这对于中国汉字形成,以及中华文明塑造和发展,不可谓是意义不重大,真可谓是中华文明之煌煌壮举。
炎帝朱襄氏发明了五弦元瑟,开礼乐文明之先河;调节阴阳,促进百物生长,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开拓者。首创六书,奠定中国文字之基石。其对中华文明发展具有突出的重要贡献,真可谓居功至伟!
二、商丘柘城,名副其实的炎帝故里
很多人都知道商丘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丰厚文明内涵的一片文化沃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殷商之源,华商之都”。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商丘柘城也是全国著名的炎帝故里。
在中国其他地方的炎帝故里有多处,但是有关炎帝朱襄氏的故里只有商丘柘城这一处。很多人将炎帝归为神农氏一个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据有关研究,炎帝是上古时代一个时期对于最高统治者的尊称,是一个称号。所以,历史上古籍中就有炎帝朱襄氏,炎帝连山氏,还有炎帝烈山氏、炎帝大庭氏的记载。而炎帝朱襄氏就是其中之一。
据有关史料记载,炎帝登上王位,以古陈之朱野为都(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炎帝在位70年,与娲皇女娲氏共治天下。死后葬于朱野(今柘城县县城东十里大仵乡朱崮寺村),名曰炎帝朱襄陵,即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后来,朱襄氏部族后人把部族图腾当作姓,流传至今。这就是今天朱姓的来源。所以说,商丘柘城县是朱姓氏族的姓氏发源地,朱襄氏也成为天下朱姓的共同始祖,这也是文章开头明太祖朱元璋派四子燕王朱棣来柘城朱襄陵祭祀的根本原因。
关于朱襄氏定都朱就是今天商丘柘城,很多史籍都有明确的记载。
据《古史考》载:“陈之秋邑,朱襄史之邑”。在这里明确记载着朱襄都于邑地陈。又据《寰宇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则指明了地点,就是当时归属于陈州的柘城。
另《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曰:“陈有株邑,盖朱襄之地”。唐《元和郡县图志》卷7也详细记载:“柘城县,本陈之株邑,《诗•陈风•株林》刺灵公是也,至秦为柘(城)县,《续汉志》属陈郡,至晋太康中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贞观初废入谷熟、宁陵二县。后县人徭赋路远,陈诉积年,至高宗朝复置,属宋州,其罗城即古株邑故城是也。”
宋代的地理名著《太平寰宇记》卷12中,也记载:“柘城县,即古朱襄氏邑,春秋时陈之株野之地。”
明人顾祖舆在其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卷50更加详细考证了朱襄氏都城位于商丘柘城的历史,其在“柘城县”条下对柘城的历史沿革叙述如下:“柘城县,在州东南九十里,东北至宁陵县八十七里,古朱襄氏邑,春秋为陈株野地,战国时为楚柘邑,汉轩柘县,属淮阳国,以邑有柘沟而名。”
根据以上种种历史记载证明,炎帝朱襄氏都城朱就是位于今天的商丘柘城县。商丘柘城就是名副其实的炎帝故里。
商丘柘城是炎帝故里的历史事实奠定了商丘在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了商丘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客观事实,也佐证了商丘作为中国历史古都的文化价值,这对于商丘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客观定位有着重大而深刻的意义和影响,商丘作为炎帝故里的事实表明,商丘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就是中华文明中最为绚丽,最为耀眼的光辉。
三、朱襄氏的传说故事
朱襄氏原为太昊伏羲氏大臣,伏羲氏去世后,朱襄氏继承了王位,掌管中原诸部落。
当时正值天下大旱,数月无雨,田里的庄稼全都枯死。同时,朱地还常刮怪风,大风刮起来飞砂走石,大家以为是魔鬼作怪,都躲在房里不敢出来。而且正值盛夏时节,瘟疫和疟疾流行,弄得天下百姓人心惶惶,民不聊生。
做为当时最高执政者的朱襄氏更是忧心重重,心急如焚,其决心降伏恶魔,为民除害。于是,他召来臣子士达、飞龙共商降魔之策。他们认为恶魔乃邪恶之阴气,“邪”必畏“直”,阴必畏阳,最直,最阳,莫过于琴瑟之弦。
于是,朱襄氏就决定制造一把“瑟”来降妖。士达、飞龙筹集到柘丝、良桐,朱襄氏找来能工巧匠,精心制造了一把“五弦瑟”。
一日,恶魔又来作怪,只见黄沙搅天,拔禾折树。朱襄氏携带五弦瑟,登上高岗,迎风鼓瑟。那瑟音高亢激越,激浊扬清,阳刚之气遍布广阔大地。不大一会儿,就把恶魔给震慑了,怪风变小了,随即,天空阴云密布,大雨如注,连年的干旱随即解除。从此,天下风调雨顺,年年丰收,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于是,朱襄氏就在“朱”这个地方建立一座都城,用于治理天下。而“朱”,就是现在的柘城。
后来,朱襄氏109高寿无疾而终,朱邑百姓悲痛万分,将朱襄氏安葬在都城东十里处。后来,他的坟墓人人添土,大如山丘。又在朱襄氏墓前和县城各修建一处朱襄王庙,建有大殿、山门、配殿等。这就是今天的朱襄陵。
据有关文献记载,朱襄陵成为很多文人墨客云游之地,历代文人*客寻踪来到这里,总要凭吊这位上古时期的传奇人物,以寄托抒发自己之思古叹今之幽情,并留下许多诗篇。其中清人窦克让在其《游朱襄氏墓有感》写道:“柘东十里极苍茫,碑石尤传是上皇。鼓瑟调和花木实,空余陵寝在蓁荒。”写尽了人世间的沧桑轮回,抒发了历史岁月中无尽的苍茫感。
今天的朱襄陵被重新修葺如故,成为人们祭祀这位先圣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刻的朱襄陵,清风阵阵,松柏肃然,高大壮观的陵墓,气势恢宏的庙宇,相衬相映,大气磅礴,相传当年燕王朱棣亲生栽种的皂角树依然枝叶苍翠,生机盎然,这一切都会给人一种浓重的历史沧桑感,让人意犹未尽,感慨万千。悠悠华夏,煌煌荣光,千年一脉,万世永昌!
(作者刘金芳系网商社科特约作者)
策划:胡继勇 赵继彬 陈月梅
审核:陈月梅
主编:谷雨
指导:商丘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