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缴纳高额农业税,为何不能获得同等待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许多人开始关注到这样一个现实:超过1.3亿的60岁以上农民没有退休金,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养老,幸福感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有很多人呼吁为农民提供退休金以保障他们的养老生活。
这种呼声的主要依据是,现在60岁以上的农民大多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年代里缴纳过“公粮”,同样在改革开放之后交到了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的时候。
关于农民交公粮是否等同于养老保险的问题,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中讨论的都是很激烈。反对者认为农民不能把“公粮”这种国税当做养老保险来看待,这仅仅是一种税负,也就是农民占有土地资源生产粮食,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抵作农业税,并不是养老金储备,因而不能够给农民发退休金。
然而,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当然不这么认为。这一点从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收入的多寡、享受的待遇上都能找出蛛丝马迹。
在大集体年代,农民是为集体干活的,一切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可以说农民就是打工人,这和那些国有企业一样的。只不过农民打工每年交完公粮之后吃都吃不饱,每年的公分换成的钱连工人一个月的钱都没有,而这还要全家老少一起干活。
农民全家干活养活不了全家,市民需要全家老少工作吗?当然不用!这可以都归咎于城乡二元结构给农民带来的压力。全世界少有的高额农业税、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剪刀差积累了城市基础和工业基础。毕竟发展初期大部分的外汇都是农业换来的。
然而现在,城市大部分居民尤其是企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工拥有高额的退休金,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不断增长。反观农民呢?只有缴满15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保险才能领取每月一两百元的退休金,这点钱够生活吗?
很多人不知道公粮交多少。正常情况下是产量的15.5%,高一些的地区子20%。要知道这是产量而不是利润。要知道在农民投入了种子、化肥、农药、人力之后能胜多少?当然,即便20%还是好的,因为在公粮之外还有购粮。
所谓的“购粮”是在分田到户之后的村提留款项,或者说“三提五统”更多一些。每亩产量500斤左右,公粮加上购粮就要缴纳200斤~300斤。有网友晒出1997年的农村定购粮食交售证,显示2.53亩地,共需缴纳公粮145斤、购粮332斤,332斤购粮以最低价公的款项138元,而这个钱大部分都交缴纳三提五统。
所谓三提是指公积金、公益金和行管费,五统是指农民上交给乡镇一级政府的五项统筹,包括教育费附加、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乡村道路建设费和优抚费。
因而就可以看出,农民每年产量的40%以上都用于交税。试问除了一些巨额利润行业,哪一个行业都这么重的赋税?而在去掉农民的生产成本之后,农民可谓是年年亏空。这也就怪不得很多农村地区都要吃返销粮、饲料粮。
可以说在农业领域,在农民缴纳长达60年公粮的时间里,农民是没有原始积累的。所以在改革开放,国家释放经济红利的时候,农民即便看到机会也是抓不住的。没有钱连一张股票凭证都买不起,没有钱连一平米房子都买不起。
这些都不是农民把握不住机会,而是没有机会让农民把握。而这也是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毕竟人家积累了几十年的财富,农民几十年来仅够温饱。而这都是农业税赋过重的结果。
难道这么高的税赋抵不过所谓的养老保险?而这也是为何很多人把“公粮”当做等同养老保险的原因。因而私以为不仅要给60岁以上农民退休金,且要给的比那些在企业、在事业已经在公共部门还要高。毕竟吃苦受累一辈子怎么也要比轻松干了一辈子的人受到的回报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