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这首有名的《青玉案·元夕》中讲述了当时南宋人过上元节(即元宵节)时的习俗:观花灯、赏龙舞。
舞龙、舞狮活动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年俗之一,今年的元宵佳节刚刚过去,节日里那一场场热闹欢腾的舞龙、舞狮表演,你看懂了吗?
舞龙,也叫玩龙灯、耍龙灯、龙灯舞等。
龙自古以来便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龙文化也深深地植根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早在战国时期的帛画上就已经出现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龙形象。
战国帛画中的龙 ,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图片 | 湖南省博物馆)
龙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首,与凤凰、麒麟、玄武并称“四灵”。人们认为龙在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能够行云布雨,是祥瑞的象征,于是通常在重要的的佳节喜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福辟邪。
游金美《舞龙迎春》剪纸作品(图片 | 光明日报)
舞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开始时,舞龙是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主要目的是祈雨祈晴,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作为文娱活动的舞龙则要从汉代说起。《汉书·西域传》中有这样的描述:
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也有说法认为,舞龙运动实际是由汉代“漫衍鱼龙”之戏传承和演变而来的。
到了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临安(今杭州)的元宵之夜:
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由上述记载可知,早在南宋时期,舞龙已经与赏花灯一样成为元宵节的固定节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