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用以下这种方式来阐述柏拉图对“知识”概念的分析。以句子“P 知道 X”为例(P 是任意一个人,X 是任意事实)。这种句子必须具备什么先决条件才能成立?首先,“P 相信 X”这点必须是真的。你不能在声称自己知道某事的同时宣称自己并不相信它。(我只能想起一种反例,即如果某人敲你的门,当你打开门时发现是一个已经十五年没有联系的朋友,你可能会说:“乔·史密斯,我简直不敢相信是你!”但是,事实上,你相信这件事。否则你可能会关上房门,回去接着看电视了。)因此,“信念”是知识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它并不是知识的全部。那么,除了相信,还需要什么呢?还需要事实。X 必须是真实情况。没有人会因为地球不是平的,而得出地球是平的的结论。即使成千上万的人宣称他们知道地球是平的,我们也知道他们全都错了。(C.S.刘易斯曾经提出,在哥伦布之前,人们也并不认为地球是平的,这倒不是因为他们认为地球是圆的,而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去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现在我们得出:
知道地球是平的
以每小时一千公里的速度旋转成梨形
在这里,(a)和(b)都是知识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们就足够了吗?换言之,真实、信念这二者就构成知识了吗?柏拉图的回答是否定的,这或多或少出于以下原因:假设你问我是否知道地球是圆的,我回答说,知道。你相信地球是圆的吗?相信。地球是圆的吗?是的。(这里我有意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地球的形状实际上稍微有些偏向梨形。如果你以每小时一千英里的速度自转,你也会变成梨形。)但这些为什么并不构成知识呢?假设你问我如何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会说:“看看你的脚底。你知道它们是怎样成为弓形的吗?现在我问你,如果地球是平的,上帝会赐予我们弓形的脚吗?”你立刻就会意识到我根本就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我只不过幸运地猜到罢了!
因此,如果事实、信念对于知识而言并不是充分的,那么什么条件才足以使 X 成为知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