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河区黄峪中学八年级二班学生王超是不幸的,因为身有残疾,他的双腿无法正常行走。但同时他又是幸运的,遇到了好同学王浩,每天背着他上学、下学,并陪他学习、游戏。
对于一个刚满14岁、还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每天背着70多斤重的同学上学放学,在教室、操场、食堂、卫生间穿梭,爬上爬下一层层楼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王浩做到了,而且坚持了数年。
一个“特殊的请求”
4月12日下午,记者在黄峪中学操场采访王浩时,下课铃声响起。王浩丢下记者飞奔回教室,熟练地背起王超,出教室、下楼、去卫生间。从卫生间出来,王浩把王超放在操场旁的椅子上,陪他一起晒太阳。同学们聚了过来,春天的阳光下,大家一起陪王超玩起了游戏。
背着王超的王浩,是一年多以来黄峪中学的一道风景,这道风景始于一个“特殊的请求”。
2021年9月,黄峪中学教师徐青兰在新生入校时,知道了这个班上有一个残疾孩子名叫王超。正在徐青兰想着如何帮助王超时,班里一个叫王浩的同学主动找到徐青兰,告诉她自己是王超的小学同学,从小学起他就背着王超上下学,现在两人升到同一个班级,他愿意继续背着王超上学。
“从七年级开学第一天到目前为止,都是王浩每天从家里接王超一起到学校,上音乐课时背王超去音乐教室,中午背王超去餐厅吃饭,课间背王超下楼晒太阳。”徐青兰说。
“他们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黄峪中学不少师生如此评价王浩和王超的关系。
一个坚持多年的承诺
2018年,还在上四年级的王浩随家人从黄峪镇后山搬到了白家坪移民安置点。新的住房、新的环境、新的学校,王浩开始了新生活,同时认识了也住在这里的王超。
“认识王超,是因为我注意到他走路的姿势跟别人不一样。”王浩说,后来从王超母亲那里得知王超身有残疾、行动不便。
王超的不幸深深地触动了王浩,他开始主动帮助王超,搀着他在小区散步、陪他一起玩。恰好当年两人被分在同一所小学,于是王浩开始搀着王超上下学。
刚开始,王浩只是想尽一尽同学和邻居的本分,但后来随着两人友谊的加深,王浩和王超成了互相陪伴的朋友。
2021年秋天,两个孩子一同升入黄峪中学。但在入学前夕,王超因一次意外摔倒,导致腿部病情加重,彻底无法行走。王浩能感觉到王超的为难和对学习的渴望,“以后我天天背你上学放学吧”,他对好伙伴说。王浩告诉记者,那时候他就在心里默默立下了“军令状”,陪王超完成学业。
从新学期起,王浩会在每一个上学日的早上6点50分到7点间,赶到王超家。等王超洗漱收拾完毕,王浩就把他背到王超妈妈的电动车上,由王超妈妈送两个孩子到校车停车点。等到了学校里,同学们会帮王浩王超拿书包,王浩则背起王超一起去教室。放学后,王浩再把王超背回家。就这样,王浩每天准时到王超家,用行动守候这份“无声的承诺”,刮风下雨、寒来暑往从未间断。为了这份承诺,王浩即使生病都不敢请假,升入中学以来,因病重实在不能坚持请过1天假。因为在他心里,王超需要他。
一个义举感染身边人
王浩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孩子,一直以来,他的乐观开朗不断感染着身边人,他的义举也默默影响着身边很多人。
徐青兰说,王浩对王超风雨无阻地陪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班上很多同学。王浩生病或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会有很多同学对她说,“老师我也可以背王超”。她每次提议“谁把王超背下去的时候”,大家都是争先恐后的。就这样,整个班级形成了团结向上、乐于助人的良好氛围。
作为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好伙伴,王浩总是会考虑王超的感受。
“我们上七年级的时候,他话挺多的,但上了八年级以后,我发现他的话少了。”王浩说。心思细腻的王浩察觉到朋友的变化后,总会趁着课间陪王超聊天、下棋,有时候也会去王超家一起写作业。王浩希望自己的陪伴能让王超开心一点。
趁着某次王超请假,班上召开了帮助王超的班会。班会上,徐青兰鼓励大家谈一谈如何更好地帮助王超,同学们提了很多想法。轮到王浩发言时,他说,希望大家帮助王超时不要太刻意,默默给他帮助就好,别让王超有心理负担。
对王浩的义举,王超妈妈心存感激。日常生活中,她也通过帮助和照顾王浩,表达着对这个小男子汉的感谢和尊重。
“我打算一直背着他,直到初中毕业。”王浩说,初中毕业了就看缘分,如果两人能考上同一所高中,他会继续背着王超走下去。“如果到不了一个学校,我也会尽我所能地给予他帮助。”采访的最后,王浩这样说。
上学日的清晨,如果你站在黄峪中学门口,等校车驶进校园停下后,你会看到一个瘦高的少年娴熟地转身、蹲下、背起另一个少年,向着教学楼迈出坚定的脚步。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申亮 实习生 马莉莉
来源: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