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涨秋池”,古往今来,描写四川盆地秋雨的知名诗篇层出不穷。今年自进入九月份以后,四川盆地隔三差五就来一场的雨天,也向我们证实了这一地区的秋天,确实是一个多雨的季节。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地区形成了秋季多雨这一气候特点呢?
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2/3的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位于西南内陆的四川盆地,基本上都属于季风气候区。在季风气候区,盛行由海洋吹向内陆的夏季风季节,则为雨季;盛行由内陆吹向海洋的冬季风季节,则为旱季。我国盛行的夏季风,有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我国的季风气候区大都要受到东南季风影响(藏南地区除外),西南季风则主要影响西南地区。冬季风则为西北季风,主要从中亚内陆和蒙古高原吹向我国东部和南部广大地区。
四川盆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夏季风的季节同时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夏季风较强。冬季风季节北方有秦岭和大巴山,西北有青藏高原的阻隔,冬季风较弱。因此四川盆地虽深处内陆,但年降水量并不比靠近海洋的长江下游少,而冬季温度则较同纬度的长江下游地区更高。以同纬度的成都、南京为例,两地年降水量相当,而成都的冬季平均温度约比南京要高两度(摄氏度)左右。
在夏季风与冬季风转换的季节,夏季风带来的暖气团与冬季风带来的冷气团相遇交锋,暖气团较轻而冷气团较重,暖气团在冷气团作用下抬升降温,所携带的水汽凝结形成降雨,这种降水被称为锋面雨。锋面降水的特点是水平范围大,常常形成沿锋而产生大范围的呈带状分布的降水区域,称为降水带。
随着锋面平均位置的季节移动,降水带的位置也移动。例如,我国从冬季到夏季,降水带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5月份在华南,6月上旬到南岭-武夷山一线,6月下旬到长江一线,7月到淮河,8月到华北,从夏季到冬季,则向南移动,在8月下旬从东北华北开始向南撤,9月即可到华南沿海,所以南撤比北进快得多。锋面雨在我国的季风气候区总体表现为北进慢而南撤快,但这并非绝对。
在四川盆地,由于青藏高原和秦巴山地的阻隔,冬季风南下的速度较慢,强度较弱。另外由于四川盆地同时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夏季风在秋季仍保持较高强度。在这种情况下,秋季的四川盆地,冬季风和夏季风形成反复拉锯交锋的态势。在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反复交锋下,四川盆地形成了秋季多雨的气候特点。因此秋季四川盆地冬季风较弱,南下速度较慢,是四川盆地多秋雨的主要原因。这种气候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青藏高原和秦巴山地对冬季风南下的阻隔削弱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