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出售游戏账号。
广东至信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董亚民在接受南都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的取得,必须实名登记,符合规定,才受法律保护。
董亚民说,“网络游戏账号的所有权归游戏平台所有,第三方交易平台只是经营转让、出租、借用、代打代练网络游戏账号。因此,如果游戏平台的《用户协议》禁止出租、转让游戏账号,则在第三方交易平台上,租赁、借用他人的网络游戏账号,作为出租方的第三方交易平台与承租方的个人都是违法的。第三方平台把它售卖给未成年人,亦不受法律保护。”
针对租号、借号,腾讯游戏在微博上回应称,截至目前,腾讯已向超过20家账号交易平台和多个电商平台起诉或发函,要求停止相关服务。
网易游戏公关部相关人员告诉记者,网易游戏坚决打击第三方平台买卖、租赁账号行为,也呼吁相关部门对于买卖账号、租号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并进行立法规制。
既然实名认证漏洞多,那么,游戏公司为何不全面启用人脸认证识别来防止未成年人冒用身份信息呢?
据了解,目前,腾讯游戏已经在所有游戏中启用“全天巡航系统”,该功能旨在对游戏超过一定时长、实名为成年人的账号进行人脸重点筛查。
腾讯游戏触发未成年人人脸识别验证系统。
网易游戏也已经开发了人脸识别系统,针对高度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户将启动人脸识别。该系统已在部分游戏产品应用,后续将逐步推广至其它产品。
不过,人脸认证系统在游戏公司的应用中并不普遍,记者了解到,包括阿里游戏、三七互娱、米哈游等游戏公司尚未在游戏中引入人脸识别系统。
针对是否会推出人脸认证系统,阿里灵犀互娱公关部相关人员告诉记者,灵犀互娱在技术上和用户体验上的更多可能性在持续研究中;三七互娱则未正面回应。
某头部游戏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研发人员告诉记者,从技术的角度看,人脸识别对大中企业而言不存在太大难度,不过企业是没有人脸这方面的数据的,这还需要获得公安系统的授权,而小的游戏公司可能需要依靠第三方公司实现,但是成本又是一个问题。
“很多电脑没有摄像头,端游进行人脸识别有设备上的缺陷。而且,人脸识别会很大程度影响到其它成年玩家的体验。即使人脸识别全面铺开了,未成年人也会转向steam平台或者玩国际服游戏,这是始终没有办法管的。”上述研发人员表示。
自腾讯游戏启用人脸识别认证系统以来,不少成年玩家在网上吐槽,被游戏软件误判是未成年人,突然弹出消息框要进行人脸验证,非常影响体验。
腾讯游戏方面告诉南都周刊记者,目前人脸验证仅用于判断疑似未成年人的游戏行为上,至今没有贸然全量启用。一是综合调研用户意见,由于近年来很多行业都出现过数起人脸识别信息泄漏的严重事故,许多用户表达了对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顾虑;二是全国尚未形成关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统一政策法规、安全标准、应用规范,也没有更加成熟稳定的行业技术经验可供参考。
信息安全专家何展强告诉记者,人脸识别涉及用户生物体征,是属于公民的隐私问题。根据《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运营方不得随意使用人脸、指纹等体证识别,而且必须做好安全策略,如果发生泄漏,必须承担严重的后果。
“腾讯本身微信支付就使用了人脸识别,它的安全应对应该没有问题,但这不代表所有游戏公司都可以做到。一来增加运营成本,二来降低用户体验,三来增加信息泄漏风险。”何展强进一步指出。
在张毅看来,从技术上看,验证一个人的身份信息已经不具备太大的难度。“有些游戏公司不推行人脸识别,是抱有侥幸心理,希望利用监管漏洞赚钱。这些企业可能还没把帐算清楚,一旦被揪出来,被舆论痛骂,得不偿失。”
在部分人质疑游戏公司未尽全力防止未成年沉迷游戏的同时,另一种声音同样甚嚣尘上。这部分声音认为,游戏公司背锅了。
在社区网站虎扑上,“未成年人仅可五六日节假日玩1小时网游,你怎么看”的帖子下,“某某靖子”的回答获得高赞。
该网友指出,“这种单纯的堵真的有用吗?我玩不了游戏我可以去刷抖音,可以去b站,可以去玩不联网的单机游戏……想单纯地通过不让玩游戏让孩子好好学习是不可能的,甚至来说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也是不可能的。”
在问答社区知乎上,相似题目下另一个获赞数逾两千个的回答则指出,“等那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就算不玩游戏了也依然不好好学习后,会把锅甩给什么行业。”
对此,信息安全专家何展强表示,他支持国家出台政策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但他认为与其限制不如引导。
何展强本身是一个游戏迷,早在1996年时他就开始玩电子游戏。在他儿子Ray小学二年级时,他就让他尝试玩各种全球顶尖的游戏。
除了严格限制游戏时间外,何展强会在儿子玩游戏时更多地参与。他会不时向儿子发出有关游戏的提问,将游戏内容拓展到更多课外知识的学习,并要求他玩游戏后写总结文章。虽然Ray很早就接触游戏,但目前刚升上初一的他学习成绩仍在班上名列前茅。
在何展强看来,游戏是目前文化、技术完美结合的载体之一,游戏可以开拓他的视野,可以提高反应速度和计算能力,增强他的胜负欲,让他体验挫折感,提高时间管控能力。
何展强告诉记者,未成年人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有些父母却不加管教,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哭闹,就会给他玩手机,这造成很多小孩沉迷手机。“小孩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因为父母没有培养他别的兴趣爱好。如果一味禁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等到他有条件接触,则可能会疯狂反弹。父母可以让孩子体验玩手机的乐趣,但是要让他带着问题去玩。”
针对游戏沉迷的成因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教授刘德寰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调查了5401名青少年家长。研究结果《作为补偿机制的游戏沉迷》显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家庭关系差、亲子互动少;家长对子女游戏行为没有限制的;隔代教育等因素会让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游戏沉迷。
“我们发现青少年的游戏沉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补偿机制。当他们在现实中得不到需要的东西时,更容易沉迷于电子游戏中去寻求心理和行为上的补偿。”上述报告指出。
心理咨询师王蓝告诉记者,在未成年人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还没有发展得那么好的情况下,对游戏进行限时,相当于是一个物理隔离的方法,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有一定作用,这种方法可以治标,但不能治本。
王蓝进一步指出,“很多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小孩,他在现实生活中内心很多需求得不到满足,内在有很大缺失。当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感、成就感充分得到满足后,他是不容易沉迷于网络的。所以从根本上看,家长要花时间、高质量去陪伴孩子。生活当中,家长要多带孩子跟同龄的朋友一起玩,一起互动,进行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孩子玩游戏时,也要先帮孩子筛选,起到一个把关的作用。”
文章开头提到的高女士最近注意到,开学这两三周,小区里一起玩耍的孩子明显多了起来。以前孩子们要么在上培训班,要么在家玩游戏,出去玩都找不到玩伴儿。现在同龄孩子多了在一起户外玩耍的时间,她觉得这是个好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韩国的游戏“防沉迷”政策由过去的强制“shut down”变成彻底交给监护人决定。
根据韩国时报,8月25日,韩国政府表示将修订《青少年保护法》,不再强制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深夜玩游戏。此前,这一法案实施至今已约10年,主要用于限制端游。
韩国相关游戏政策。
与此同时,韩国政府保留了文化体育观光部的《游戏产业振兴法》第12-3条的“游戏时间选择系统”,即未满18岁的青少年或其法定代理人可根据需要设定游戏时间。但这同样只针对端游,手机游戏不受此系统限制。
根据韩国政府相关人员的解释,这意味着家长在孩子参与游戏时的权威性很大,家长和孩子提前通过对话安排时间很重要。
(应受访者要求,张可、王鹤、何健、林雪梨为化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