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星新闻网
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七楼的尽头,一间约5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只有一名工作人员。28岁考古绘图员张立超的办公座位在室内最右边的角落,一张桌,一条凳,仅占用1平方米。而在他身后的铁架和地上,混杂又有序地堆满了各种文物。
张立超
抬头,用手中的直尺测量眼前的物品;低头,拿起笔在纸张上精确描绘。张立超常常在案桌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坐累了,他将脖子极力往后仰,发出嘎嘎的骨响。起身,小心穿过他自己规划的一条“文物”小径,拿出一件新文物,走回案桌前,再继续绘画。
在这间办公室内,文物和他都沉默着,但彼此之间是最熟悉。
张立超正在绘图
张立超是考古绘图师,这是考古研究中较为“冷门”的工作,这个工作需要考古工作者通过实地勘测、细心观察,同时借助专业工具,使用绘图技法,详实记录遗址面貌、文物器形、大小、纹饰、相对位置等原始信息的重要手段。它与照相、文字资料一起,代替文物说话。
张立超拿出一沓一指厚的复印纸,上面印有3000余件文物的草图,这是张立超耗费一年时间绘制的,位于这家办公室内的文物草图,“文物绘图和艺术绘图很不一样,我本身学设计出身,但从不敢在上面加上一丝创作。我要发现每一件文物的特点,精确又直观地绘制出来,这是对考古绘图最基本的要求。”
考古绘图讲究客观、真实
张立超的桌子上有大小不一的三角尺、圆规、各式笔以及米格纸等。为了向记者展示绘图的过程,他将一个修复好的陶罐放在案桌的小平台,用三角尺测量其高度和陶罐口、底的直径,按照比例,在米格纸中绘制出一个“工”字形。
张立超展示图纸
“陶罐胸部的弧度,是由很多‘点’组成的。”张立超把陶罐右边靠近竖立在一旁的三角尺,拿出另一把直尺测量陶罐未接触三角尺的数据,“陶罐底部距离和三角尺之间的空隙有4厘米;陶罐高度2厘米处,距离三角尺是3.5厘米……”他一边记录数字,一边在米格纸上定下点。十多个点,串联起来,陶罐右边的弧度,便完整复制下来。左边的弧度,如法炮制。
在张立超的绘图中,以“工”字形中间的竖线为分界。左边用于绘制陶罐的厚度,右边是纹饰。“陶罐口和侧壁,一般用游标卡尺就能测量出来。底部则需要将直尺垂直伸进罐底,用从外部测量的高度减去内部高度,就能得出罐底的厚度。”张立超指着陶罐上的流釉现象表示,“流釉的形状和上面的纹路,都需要尽量还原,有些需要在旁边用文字标识,力图客观、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