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兮岑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是前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经它被认为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凌晨,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个神话,核电站的第四号核反应堆失火爆炸,辐射量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
爆炸使机组完全损坏,重达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漏,尘埃随风飘散,导致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污染,切尔诺贝利事故被称作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事故发生后,切尔诺贝利所在的普里皮亚季城因此废弃,成为一座空城。
专家称,消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后遗症需要800年,而反应堆堆芯下方的自然分解要几百万年,这个数据相当可怕,这不仅仅影响着现代人,还将影响着未来无数代人。
《切尔诺贝利》就是将这一真实事件高度还原后呈现在我们面前,它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该剧一共五集,2019年5月6日在HBO电视网首播。豆瓣评分高达9.7分,获第35届美国电视评论家协会奖和第71届美国电视艾美奖。
新京报曾这样评价:《切尔诺贝利》试图将灾难的来龙去脉还原,这部作品让人震撼的不仅的它的灾难性场面,更为动人心的是灾难发生的根源。对于灾难的场景,剧集一扎实的现实调研为基础,以电影手段——美术和特技,对历史发生的一切进行了真切的还原。
瓦列里·列加索夫是苏联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成为处理这场事故应急小组的一员,在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人为灾难中,他发现自己深陷政治体系问题。同为核物理学家的乌拉娜·霍缪克,致力于调查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真相,她发现有人极力埋葬这个可怕的秘密,为了事故的真相,他们得冒着失去自由、失去生命的危险。
开篇一位老者在昏暗的房间里将自己的叙述录到录音带中,他就是将真相告知众人却反遭软禁的杰出核物理学家瓦列里·列加索夫。
“谎言的代价是什么,并不是我们会将谎言误作真相,真正的危险是,如果我们听了足够多的谎言,就完全辨别不出事实真相了,到时候我们怎么办,只能抛弃真相的希望,用编造的故事来自我满足。”
这场谎言的背后,是上万人的死亡,是成千上万人的性命遭到威胁,是许许多多的人必须身处异乡,是数以万计的人将承受长期的疾病侵袭……
瓦列里·列加索夫于1988年4月26日自*身亡,他用他的性命向世界拉开了真相的帷幕,享年51岁,当天是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两周年。
列加索夫死后,他留下来的录音带在苏联科学界流传开来,苏联官员终于承认核反应堆的设计缺陷。
1、选择隐瞒,都是人性使然
1986年的一个深夜,一声巨响打破了黑夜的宁静,令沉睡中的人纷纷惊醒,从核电站发出的光划破长空,这一声巨响从此在人们心里落下了深深的烙印。
核电站的爆炸除了本身的设计缺陷外,另外一个罪魁祸首便是副总工程师佳特洛夫,因为他的固执、盲目自信和功利心。当下属向他汇报堆芯爆炸的时候,在他的脑海里,这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核反应堆芯爆炸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将释放比广岛原子弹高400多倍的辐射量,多国土地将受到污染,爆炸的这座城沦为空城以,成千上万人的死去以及人们的身体在未来长期遭受辐射疾病的威胁。
很可悲的是,佳特洛夫并不愿意面对堆芯爆炸这一事实,所以向上级汇报时,他坚定的认为堆芯不会爆炸,为了自保他选择了隐瞒,置许许多多的人的性命于事外。
因为隐瞒爆炸的真相,导致领导层并不足够重视这一事故的危害,也导致了消防员在不知道实情的情况下,完全暴露在高辐射的环境中进行工作,生命直接遭到威胁,不久后纷纷在折磨中离世。
更为惊人的是,不止是佳特洛夫想要隐瞒真相,连同当权者也不愿面对这一可怕的事实,不愿深入调查,试图用一个不准确的伦琴值来堵住悠悠之口。同为核物理学家的乌拉娜·霍缪克和列加索夫遭到关押和监视的原因,是为了不让他们有机会说出一点关于切尔诺贝利的事实,当权者对科学的真理嗤之以鼻,在他们眼里真相就是散布谣言,引起恐慌。
而依旧还在燃烧的反应堆以及浓烟被美国的卫星监测到,切尔诺贝利事故被全世界知道了,但核电站附近的居民却还不知晓,因为他们有意的隐瞒,导致居民在遭受高强度辐射后才得以被撤离。这些人原本可以第一时间减少伤害,却因为当权者的瞒天昧地错过了最佳救援时间,此后切尔诺贝利人被世界所隔离,在大家眼里他们如瘟疫一样,他们大多数人因此患癌,后代也诸遭不幸。
这所有造成的一切苦难,都是谎言的代价。
黑格尔曾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太平洋发生九级大地震,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核反应堆发生爆炸,堆芯熔毁,倘若安全底部被烧毁,它将进入日本的地下水甚至流入整个太平洋,产生严重的核污染。
但对于这一事实,东京电力公司瞒报,直至事故发生的五年后才为隐瞒一事道歉,而且安全底部融毁的事情仍旧还没有解决。
在利益面前,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使然,人性的扭曲,若能够坦然面对真相,许多生命或许可以得到救赎。可当权者为了名和利,在良知面前选择了隐瞒到底,甚至以付出人民的生命为代价。
道出真相就是损害大家的利益,所以在列加索夫说出真相后,他遭到了彻底的软禁和监视,失去和人接触的机会,直到他自缢身亡。
在谎言和真相之间,是消防员痛苦的死去,是暴露在核辐射下仍欢乐打闹的孩子,是消防员妻子手中仅存世四个小时的女儿,是许许多多人减少的寿命和无法挽回的健康。
最可怕的不是核爆炸,而是真相背后的谎言。
2、谎言的代价是什么
事故发生后,当权者们的发言把我们心中的恐惧推上极致,在真正危险的时刻,人们选择谎言,他们的步步隐瞒让人毛骨悚然。
技术人员冒死穿过污染严重的核电站打开水阀,矿工零防护挖井,人肉清理天台的石墨碎块……这些无疑都充斥着谎言。
瓦西里是一个消防员,他所在的队伍是最先进入现场的消防队,在没有人告知的情况下,他们都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火灾,但他未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执行任务,并且还将生不如死的离去,带走的还有他还未出世的女儿。
因为反应堆爆炸释放的高辐射能够直接要了人的性命,灭火成了第一大难关,直升机要将沙子和硼酸投到反应堆表面,但在离堆芯极近的距离下飞行员将遭受极高的辐射,而飞行员对飞行的危险也所知不多,直到穿过浓烟而坠毁。
爆炸带来的难题接二连三来临,而为解决这些难题,堵上的都是人们的生命。
为了阻止反应堆底下的安全底层被烧毁导致放射性物质污染水源,400位矿工夜以继日工作了一个月,据称,后来这些人至少有四分之一没能活过40岁。
为了防止核辐射的扩大,他们还必须射*大量的动物,动物的尸体被一卡车一卡车的运走掩埋,这一切都让它们显得那么无辜,让我们的心紧紧揪在一起。在灾难面前,没有生命可以得到幸免。
这场灾难到处都充满着血腥,那些奉献的人都是灾难中的英雄,他们甚至没有名字、没有荣誉,他们都清楚的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但还是义无反顾的去做了。
据统计,当时共有50万人参与了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清理工作。
核爆炸发生后的20年,环境保护组织绿色和平组织统计有27万人因此患癌,9.3万人因此死亡;
前后34万人举家逃离严重的核辐射污染区域,至今仍有数百万人生活在污染区;
为了防止核电站内核原料和放射性物质再次泄漏,政府用钢筋混凝土掩体对反应堆进行封闭,累计花费20亿欧元;
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被污染隔离的地区范围达2600平方公里,大约有30万人被迫搬走,切尔诺贝利事故造成的辐射导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癌症率骤升,尤其是儿童;
……
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多少不知情人的哀嚎和无辜人民的痛楚。
3、核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爆炸后,苏联将军在核电站周围测到的辐射值是15000伦琴,甚至已经超过了上限,普通人在500伦琴的辐射下,一个小时内便会急性死亡。
执行灭火任务时,一个消防员在现场摸到了高辐射的石墨碎块,手掌立马被灼烧,鲜血淋漓。而一些消防员和技术人员很快就被送往莫斯科医院,没过多久,他们开始脱发、出血,器官和软组织开始分解,浑身都渗着血,他们的动脉和静脉会像筛子一张开,直到止痛的吗啡都打不进去,
等待命运的最终审判。
瓦西里便是其中的一员,因为暴露在高辐射的环境中,他已经变成一具辐射源,他的妻子因为跟他频繁接触而受到辐射,此时她已经*,但女儿在出生后仅存世四个小时,因为她吸走了母体的辐射。
看到这些震撼的画面,我们的心情很难得到平复,痛心却又无奈,核灾难的后果不可估量,在核事故面前我们应该有所警醒。
核辐射是通过影响人体细胞中的蛋白质和DNA等分子,让其停止复制,对DNA造成损伤,从而破坏遗传信息,另一方面,造成造血干细胞癌变,使人体免疫系统崩溃。其本质作用是对细胞进行灭活,当灭活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会导致器官组织发生疾病,最终可能导致人体死亡。
所以在核爆炸后许多幸存的人饱受疾病侵袭,白血病、肝硬化、甲状腺癌等等,而辐射能导致基因突变,后代致畸的风险也很高,是一种遗传性损害。
1945年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后,受核污染影响,爆炸区域的白血病病发率是其他地区的20倍左右,广岛在其后的5个月里有14万人死亡,后出生的婴儿大多存在天生缺陷,例如智力障碍、头部萎缩等等。
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后,白俄罗斯儿童患甲状腺癌、白血病以及新生儿残疾的数量剧增,在戈梅利地区,甲状腺癌的比率上升了200倍。
还有不计其数畸形儿的出生,迫使他们的生活苦不堪言,这场事故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灾难。
结尾
切尔诺贝利事故已经过去34年,我们的记忆在淡去,但伤害仍在继续。
《切尔诺贝利》带给我们的画面极具震撼,这是一场人为事故,但它造成的效果不亚于一部恐怖片。
剧中乌拉娜·霍缪克是一个虚构的角色,她代表的是参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调查的科学家集体,致敬他们对真相探知的精神和对人类的贡献。
事后有很多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反应堆的一次爆炸,而是价值体系的大爆炸。
最可怕的不是真相,而是谎言;最恐怖的不是灾害,而是人心。
在利益面前,人们选择谎言,但用谎言堆砌故事的代价,迟早要还的。
大家都曾害怕真相的代价,但谎言的代价又是什么?
作者简介:七兮岑,无戒文化传媒签约作者,图书公司签约作家。一枚爱写作的小闲女,时而与灵感恩爱,时而与灵感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