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方程式(李向金原创)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
阳明心学包含3大理念,其中最难理解的就是“心即理”,如果弄懂了“心即理”就把握住了阳明心学的精髓。
当然水有源树有根,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王阳明的“心即理”也是一样。其实从孔孟开始,就对“心”特别重视,比如说,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篇中就提到了“本心”,意思是人的“天性”。“心即理”这个提法也不是王阳明第一个提出来的,在他前面,南宋有个叫陆九渊的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心即理”这个概念。王阳明是继承了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即理”,创立了阳明心学。
我们常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所以说,想要彻底理解王阳明的“心即理”,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生活的那个时代。
|01王阳明的生平背景
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王华在他9岁的时候中了状元,在京城做官,后来做到南京吏部尚书。17岁时,王阳明和江西省布政司参议诸养和的女儿成亲。用现在话说,王阳明的父辈都是省部级官员,他自幼聪明过人,按正常来说,王阳明读书走仕途,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王阳明不喜欢读书,因为当时科举制度,读的都是朱熹的那套东西,王阳明觉得没意思。他喜欢当侠客,喜欢骑马射箭,喜欢作诗作赋,还喜欢研究佛教和道教。因为他认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当官,而是“做圣人”。
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一个开明的有识之士。他没有限制王阳明的各种爱好,而是让王阳明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后来王阳明因为帮戴铣求情,被刘瑾迫害差点丢掉性命时,王华不但没有悲痛,反而欣慰大笑,认为王阳明做得对。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是王阳明后来敢于质疑和挑战朱子学,开创阳明心学的一个原因。
陆九渊
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明朝朱子学、陆九渊的心学、佛教、道教都很流行,虽然官方沿用朱子学作为科考的教材,但是并不像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排斥其他学说和宗教,所以很多官员、文人墨客都热心于佛教、道教修行。这种百家争鸣的学术背景也是阳明心学产生的一个条件。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明朝内忧外患,正在逐渐走向衰败。老皇帝年老昏庸,执政不利,国内盗匪猖獗,叛乱不断,边境时常遭到外族入侵,官军节节败退。这更让王阳明觉得朱子学有很多弊端:推崇朱子学,国家都沦落到这个样子了,不能再死抱着朱子学了,应该有新的更好的学说来取代。
我们认为,阳明心学是实践的哲学,这个学说的创立和王阳明的经历密不可分。首先是他思想转变的经历,三十一岁之后,王阳明意识到佛教和道教有不足之处,所以他转变思想笃信儒学。其次是三十五岁那年,因为替戴铣求情入狱,后来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就在这里,他经历了“龙场顿悟”,悟出 “心即理”,并提出“知行合一”说。此外,王阳明的仕途经历也是他不断探索和验证“心即理”的过程,他三十九岁出任庐陵知县,然后做过南赣巡抚、南京兵部尚书等。在这期间,他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四十八岁时又平定了宁王叛乱。四十九岁时创立“致良知”说,最终成为一代大儒。
|02对朱子学的质疑
朱子学就是朱熹的学说,朱熹是南宋理学家,他的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官方哲学。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官方指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认为“理”在“物”中,如果要得到“理”,需要“格物致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地万物都包含着“理”,求理需要和天地万物“格斗”,才能找到其中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