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部神剧,初映时无人问津,14年后却突然蹿红,豆瓣评分攀至9.2。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年龄和社会角色,它都可能成为你的“财富圣经”。
这部剧,就是2008年上映的《天道》。
剧中人物不多,却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故事聚焦于商场,却是刀刀见血的生死拼*。
《天道》仿佛现实生活的缩影,让我们看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沉浮,最终大浪淘沙,适者生存,智者胜出。
然而,看似漂泊不定的命运,其实都有迹可循;一个人获取财富的多寡,也皆有定数。
这个定数,就在于我们对社会运行法则的探索、洞察、运用。
恰如猎豹CEO傅盛所说:
“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
利益相争,本质上是心智较量;贫富差异,根源在认知水平的参差。
比没钱更可怕的
是深入骨子里的穷人思维
《天道》里,有这么一群“穷到底”的人——王庙村的村民。
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拂了十几年,可王庙村的村民越来越穷,有些农户连一年4块钱的电费都交不起。
他们大部分人靠天吃饭,只知道种地,靠卖命劳作,来解决温饱问题;
小部分人会去城里打工,可一碰上黑心老板或者同行竞争,就立马灰心丧气,卷着铺盖回家。
他们宁愿忍受贫穷,也不愿为生活多想想出路;宁愿围着琐事原地踏步,也不敢多做尝试。
政府给建了翻砂厂、木工坊,可一看赚不过城里的大工厂,村民们就自暴自弃,主动退出,任由厂子闲置、荒废;
碰上收成不好,村民们也只知道勒紧裤腰带,在“等靠要”中逼自己熬过去。
村民们的穷,不是因为没有发家致富的强烈愿望,也并非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是因为“趋易避难”的生存本性。
他们去城里务工,不是看不到商机,而是怕风险,担责任;
他们也都知道读书好,但动脑子的活儿比种地累多了,而且能不能考上大学还是未知数,不如种地可靠。
哪怕在2022年,王庙村村民所面临的困局,在现实中仍随处可见。
有些人只要日子还过得去,就自动屏蔽压力,放弃尝试,逃避风险:
明明可以通过考职称升职加薪,却不想动脑子看书做题;
明明有机会摆在眼前,却不愿劳心劳力,只想安于现状……
久而久之,我们在这些短视的行为中,沉溺于安逸,活成了最穷的人。
当贫穷靠自己无法摆脱,便只能寄希望于救星从天而降。
《天道》中,因缘际会之下,村民冯世杰为王庙村请来了高人丁元英。
丁元英以王庙村为生产基地制造音响,在北京注册格律诗音响公司运作市场。
一看有钱赚,村民们立马热情高涨,积极配合。
然而,他们并不关心公司的运营模式,更不会借机弄清市场规律,和从前种地一样,只知道埋头苦干,拿时间和体力换钱。
虽然能获取一定财富,可他们受限于贫乏的认知,被过往的经验习惯束缚,本质上却没办法彻底实现脱贫。
图源:电视剧《天道》
心理学上有个“个人构念论”。
意思是,一个人的认知,是由他过去的见识、经历、思维等形成的。
不主动挑战,习惯于做简单的事,我们脑海里的构念就会很单一,行为就会受到很多限制。
很多时候,贫穷不是命运使然,而是思维局限所致;限制我们的,也不是外界,而是我们自身。
不懂得多维突破,只顾忙于眼前细节,用低质量的勤奋替代高效能的思考。
这种骨子里的“穷人思维”不根除,人只能被困在越努力越贫穷的死循环里。
人,根本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不知道你有没有幻想过一夜暴富?
如果有,那一夜暴富后,我们就真能过上理想的生活吗?
知乎上有个扎心的回答:
给你500万,你可能过得还不如从前。
你可能用500万去盲目投资,最后陷入负债焦虑;也可能肆意挥霍,在无尽的*中毁掉自己原本的生活。
说到底,人根本驾驭不了能力以外的钱。即使靠运气发了财,这些钱也早晚会从你的认知漏洞里溜走。
格律诗公司的小*——叶晓明、冯世杰、刘冰,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丁元英主张以最快的速度冲刺到行业的顶端,再通过降价销售,吞食行业老大乐圣公司的市场份额。
但叶晓明觉得,这样做太浪费钱,还容易得罪人,不如像其他小公司一样跟在乐圣身后,分点残羹冷炙。
冯世杰也倾向于保守经营,对丁元英的谋划,只会说:
“咱也不知道丁哥啥意思。”
而刘冰眼里除了钱,对其他一概不知,还时常问:
“怎么能看出丁元英是个高人,恐怕是个骗子吧?”
后来,格律诗和乐圣打官司,需要支付天价的诉讼费。
3个小*在收到起诉书后,立马就找董事长欧阳雪退了股。
虽然叶晓明拿回了本钱,冯世杰保住了村里的生产线,刘冰厚着脸皮赖在公司继续打工。
但他们忙活了大半年,什么都没赚到,不过只是像井底之蛙一样,趴在井口看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