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版本的《金锁记》上映时,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初中生,当时看这部电视剧时,起初是很喜欢麻油店里的曹七巧的,那个时候的她,大方明朗,心地善良,随着剧情的推演,嫁入姜家的她说话越来越阴阳怪气,处事也越来越苛刻,之后更是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一双儿女的幸福,我心里着实很讨厌她,也很生气,觉得原本好端端的一个“好人”,怎么就彻彻底底变成了“坏人。”
如今再来看张爱玲的原版书籍《金锁记》,竟完完全全对曹七巧生不起气来,也讨厌不起来。而从她身上,我只看到了她命中注定的多重悲剧命运,深深为她叹息,甚至很同情她。接下来,我将从出身、婚姻、社会三个方面,来解析曹七巧的多重悲剧命运。
一. 无可奈何的出身悲剧
《金锁记》的开头,是以月夜下姜公馆下人房里几个丫鬟的夜间窃窃私语般的议论开始的,而她们在背地里堂而皇之议论的,正是二少奶奶曹七巧。从丫鬟们的谈论中,我们得知:二少爷姜仲泽是个残疾,无法娶到“门当户对”的官人家的姑娘,只好娶了家里开麻油店的七巧。而七巧起初本应是以“姨奶奶”(也就是妾)的身份嫁入姜家的,姜家老太太为了让七巧死心塌地服侍姜二少爷,才让七巧以正牌少奶奶(也就是妻)的身份进入姜家的。
金锁记书籍
张爱玲给人物曹七巧设置的出身是开麻油店人家的姑娘。现在看来,开麻油店做小本生意,这样的普通家庭出身并无什么不妥。可是在清末民国初期,曹七巧作为一个麻油店里的姑娘,可以想象,婚前,她每天都是站在小小麻油店的柜台前,替来来往往的各色客人打麻油。抛头露面,接触到当时社会底层的各类男人,在天天算计着几角几毛钱的小生意中挣扎,再往深了想,因为那张年轻漂亮的面容,曹七巧还免不了被亵渎,沾染些风尘的气息。借用书中姜家丫鬟背地里说曹七巧言语轻浮的原话:“麻油店的招牌,站惯了柜台,见多识广的,我们拿什么去比人家?。
仔细琢磨姜家丫鬟的原话,可见在当时,姜府的丫鬟都觉得她们自己的出身要比曹七巧好很多。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女子仍旧以“三从四德“为荣,以“抛头露面”为耻,大户人家的姑娘,在结婚前基本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而曹七巧这样的出身,注定曹七巧和当时上流社会的姜家人根本无法融合到一起。张爱玲的小说中,对于每个主角的出场都丝毫不吝啬花费大量的笔墨来进行描写,进行铺垫和烘托。而唯有曹七巧的介绍,是以姜家丫鬟的口吻来说出的,我觉得这或许是张爱玲故意为之,其实就是为了衬托出在当时社会主流看来,曹七巧非常卑微的出身,非常悲剧的出身。
曹七巧影像
一个人的出身是最没有办法改变的,而曹七巧的无可奈何的出身悲剧,也为她人生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二.无法抗争的婚姻悲剧
张爱玲在书中没有明确说出,曹七巧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嫁给姜家二少爷的,但是在书中有描写曹七巧哥哥嫂子来姜家探望她的片段,曹七巧见到自己亲哥哥接连说的两句话是:“也不怪他没有话——他哪儿有脸来见我。”“我只知道你这一辈子不打算上门了!你害得我好!你扔崩一走,我可走不了。你也不顾我的死活。” 封建社会的婚姻,都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书里面没有提及到曹七巧的父母,而我们唯一能够窥测到的是,曹七巧嫁到姜家,和他的哥哥曹大年绝对有很大关系。
而在后面曹七巧和曹大年的聊天不快时,曹大年脱口而出说:“凭良心说,我就用你两个钱,也是该的,当初若是贪图财礼,问姜家多要几百两银子,把你卖给他们做姨太太,也就卖了。“稍微品读下这两句话,大概就能凑出来当时曹七巧嫁给残疾的姜家二少爷的缘由,或许被自己的亲哥哥逼迫,嫁到姜家,换取一笔丰厚的财礼。或许面对这场婚姻,她也多多少少带些半推半就,选择以自己的终身幸福,换取自己一生的荣华富贵。
曹七巧影像
无关爱情,无关风月,只是以物质交换为筹码的婚姻,从一开始其实就是个悲剧。可是,曹七巧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女子,她拗不过这段婚姻。
然而,结婚后,姜家所有人,甚至连姜家丫鬟都打心眼里瞧不起曹七巧这个二少奶奶。当时的曹七巧,内心一定是孤苦无依的。而作为曹七巧的枕边人姜家二少爷,书中对他正面的描写几乎没有,只是借曹七巧的口,为我们勾勒出了他的画像。 “你碰过他的肉没有?是软的、重的,就像人的脚有时发麻了,摸上去那感觉…..””坐起来,脊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还没有我那3岁的孩子高哪!从曹七巧的口中,我们也很能清楚地看到,残疾的姜家三少爷完全就是个病人,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吃喝拉撒都得靠曹七巧服侍。这对于年轻的曹七巧来说,婚姻完全是个噩梦,当别的女人都能在婚姻中享受关怀,照顾和男女之间的性爱时,等待曹七巧的,只有日复一日照顾病人的心酸和欲爱不能爱的漫漫长夜。
话剧版《金锁记》
然而,这样悲剧的婚姻,曹七巧却完全没有办法选择和抗争。那个时代的她,根本没有自由选择婚姻的意识,而长达30多年的婚姻悲剧,更是造就了她的癫狂性格。
三. 难以逃脱的时代悲剧
在书籍的后半部分,与姜家一大家子分家后的曹七巧,用大烟养废了儿子,逼死了儿媳,亲手毁了女儿的婚事,就这样葬送了她自己和子女一生的幸福。
曹七巧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清王朝已然走向衰败,向民国过渡的年代,那是一个封建社会思想仍旧牢牢捆箍人心,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书中有说,姜家这样的大户人家,在那个时代,都经历了从北平搬家到上海的大变化。可以想象,那个时代的普通平民百姓,过的恐怕更是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
话剧版《金锁记》
作家方方曾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处在那个时代的个人,恐怕都如飘零的草芥一般。曹七巧作为那个时代,一个最底层的麻油店的女人,年轻的时候,她没有选择自由婚姻的意识;嫁人之后,姜家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又将她的自卑无形间放大,最终造成了她性格的扭曲疯癫。她的一生,其实早就注满了“苍凉“的味道,早就吹响了”不幸“的哀嚎。
《白鹿原》中,也有一个人生悲剧的女子——冷秋月,她是冷先生的大女儿,生于大家闺秀,性格温柔,长相秀美,可偏偏嫁给了鹿兆鹏。在夫家,她恪守本分,侍奉公婆,却换不来鹿兆鹏的恋爱,反而受到公公的调戏,最终郁郁寡欢,失心疯而死,只留下糜烂的下体和背负着“淫妇“的骂名。
其实,曹七巧也好,冷秋月也罢,她们最终难以逃脱的,都是那个“吃人“的时代,而她们的悲剧,也都是命中注定的多重悲剧命运。
任何伟大的作品架构的故事,都无法脱离时代大背景而孤立存在。好的文学作品中,人物也从来不会像是空中楼阁,脱离时代大背景。
《金锁记》是张爱玲在1943年写的,当时中国整个社会正处于连年混战状态,民不聊生,整个社会时时刻刻都上演着一幕幕苍凉的剧本,所以她在这个时期写的《金锁记》中,就将人生的荒诞与荒凉,诠释到了极致,用以揭示那个时代的社会,反映当时的时代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