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鞭、春杖是依照鞭春礼仪所使用的春鞭、春杖而缩小的手工艺品。在鞭春时,众官员在正官的带领下手执春鞭或者春杖绕春牛三周,然后鞭打春牛,普通百姓不能参加鞭春礼,但是这项礼仪对百姓有吸引力,他们也有参与的愿望,于是模仿鞭春所用的鞭和杖制成春鞭和春杖作为节日的饰物。有的地区还把立春的饰物插于房门前,在一些地区,迎春的队列在迎春归来时散发春花、春杖,例如河南彰德“散春花,撒春豆”。在这种情况下,春花和春杖又成为联络官方礼仪和民间习俗的纽带。作为饰物的春鞭、春杖是真实的春鞭、春杖的仿制,显然是受鞭春礼仪的影响。在鞭春礼仪中,官员以春鞭、春杖鞭春。因为民众不能参加鞭春,所以仿制春鞭、春杖,以此表达迎春的愿望。妇女把精巧的春鞭、春杖佩于头上,是把它们作为春天的象征看待的。这种类似的例子还有儿童玩耍的春牛棒,广东《四会县志》载:“儿童竞买土牛鞭,以色纸糊蔑为之,或上安风车,迎风旋转,名春牛棒,亦曰春花。” 这里的土牛鞭已经成为儿童们的玩具,但是依然称为“春牛棒”,与鞭春的礼仪保持着内在的联系,可见春鞭、春杖也倍受儿童的喜爱。
青旗是以青色丝绸制作的妇女的立春饰物,流行于张家口一带。 青旗是立春古老的习俗之一。东汉时迎春礼仪的旗帜即为青色。南北朝时期以青旗为饰物的习俗在北方已经流行,在辽代,戴青旗的习俗相当普遍立春举青旗,穿青衣,作为古老的礼俗已经消失,但是在边远的地区依然可以存在。

春帖是立春时节房屋的饰物。许多地区立春日在红纸上书写“宜春”二字,贴于房门上。贴“宜春”的习俗在晋代的荆楚地区就已经存在,在清代,荆楚地区门窗上贴“宜春”的习俗还是十分流行, 在其他地区也很普遍。在江南一些地区,每家每户置桌于门口,桌披上以红纸写着“迎春接福”四个字。还有一些地区,贴春帖的习俗与官方礼仪联系在了一起,官方的迎春礼仪对于民间习俗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反,民间习俗也能够影响到官方礼俗,在一些地区,这种书写宜春的习俗也进入了官方的礼仪。立春书写和张贴宜春是民间关于文字信仰的一个部分。此类的信仰在民间还很多,例如在新年贴福字,在南方一些地区还要倒过来贴“,福倒”表示“福到”。立春贴春帖也具有保佑人们在春来之际吉利安康的作用。

在立春日,不仅妇女和儿童有立春的饰物,房屋有饰物,在一些地区,牛马也有饰物。这种牛马戴的饰物在山西、陕西比较流行。山西《文水县志》载“:立春日,取春牛土写门,用红绿色搽牛角。”这里所用的颜色多为红色。在民间信仰中,红色不仅象征吉祥喜庆,而且具有驱邪避灾的特殊力量。在立春日,人们同样信仰红色可以保护家畜、儿童和房屋。很明显,这些习俗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迎春礼俗的影响。打春本来是指的鞭春礼,可是在洛川,“朱墨画牛角及小儿顶,曰‘打春’,”这很明显是从鞭春礼仪沿袭而来。

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内乡县衙作为保护单位如何传承与保护?
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作为当地民众广泛参与的民俗活动,其传承群体以内乡县衙博物馆及内乡衙署文化研究会为代表。1984年内乡县衙博物馆成立以来,组成专门机构,每年都从经费中抽出一部分专款用于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鞭)春牛习俗)的研究和实施。深挖打春牛民俗文化,根据史料记载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研讨论证,编写剧本排演大型民俗节目《打春牛》,多年来在中央、省、市、县电视台专题节目中播出。并开办专题展览,通过泥塑、展板、展品、视频等形式向社会大众展示这一习俗活动,让更多社会大众了解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每年接待人数达120万人次。内乡衙署文化研究会通过走访民众,与当地学者多次探讨,从内乡历史沿革、迎春礼俗起源、演变、春牛史话等方面进行研究,出版《内乡县衙与打春牛》一书,该书详细阐述打春牛活动的历史渊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了这一民俗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