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版的斯巴达三百勇士 其实就细节层面而言,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但是其反映出来的斯巴达的英雄气概,则十分值得一看,无论是精彩的战争打斗场面,还是斯巴达人的精彩修辞,都是电影的看点。
在整体史实和虚构上,电影基本上是七实三虚,以看电影学历史的同学,基本上可以相信电影的主要情节。电影大体的叙事脉络和主要战斗经历:斯巴达人组织其他城邦北上温泉关抗敌,英勇抵抗3日,然后被叛徒出卖包抄,最后直奔敌阵战死,基本上符合希罗多德在《历史》中的记载。其实从战术层面上看,斯巴达王列奥尼达在温泉关仅仅抵抗3天就战败,属于战术上的失败,没有起到为希腊联军延迟波斯人南下的作用,相反,波斯人正反夹击的斩首行动其实相当漂亮。只是类似于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希罗多德强调了战败大局中斯巴达人的勇气,记载了他们一系列可歌可泣、书之竹帛的言行,类似于罗贯中用赵子龙单骑救阿斗,淡化刘备集团整体战败的笔法。
只是某些细节,依旧透露出了东方主义的刻板印象:比如同样属于印欧人种的波斯人被丑化为黑人,身穿华美外袍和鱼鳞甲的波斯大王,被刻画成了全身金链子的印度五金店主 黑人。
斯巴达的少年训练
对于斯巴达人,则充满了美国式英雄主义的想象:少年训练的残酷无情,成年之后的大气坦荡,还有余勇可贾的乐观豪迈。实际上,斯巴达人的性格应该是重压之下的坚毅隐忍,对于各种内外挑战,他们并不是游刃有余的信心十足,而是谨小慎微,而且对于国内叛乱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担忧,远远大于对外敌的兴趣。将美式英雄主义强加在斯巴达人头上,其实也是自古以来的“斯巴达神话”的一部分:毕竟这个族群没有留下大段关于自己的文字记载,主要记载都是来自他们的对手雅典人,和后代的古希腊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