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上天,公众对量子及量子纠缠的兴趣大增,“量子”俨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也许你是近几年才第一次听说“量子力学”,但实际上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门十分成熟且非常成功的物理理论。它直接奠定了原子弹、核技术、光学、半导体工业等领域的物理基础,如今又在量子计算、信息加密等现代高科技领域大显身手。有人说,量子力学是科学史上最为精确地被实验检验了的理论,可以说是人类智力征程中的最高成就。根据统计资料,一个多世纪以来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绝大部分都颁给了与量子力学有关的研究。
因此,身为一个现代人,如果不学习一点量子力学,就如同没有上过互联网搜索信息,没有用过微信聊天一样,可算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量子化的概念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900年第一次提出。这可不是什么莫名其妙的臆想,而是为了解决一个实验与经典理论不符合的难题——“黑体辐射”。
在1900年之前,人们认为电子是一种粒子,类似于沙粒那样,是一颗一颗的,光则是一种连续的波动,如同水波一样,波光粼粼。从科学的角度看,电子和光也是大不相同的:粒子的运动符合牛顿力学,而电磁波(包括光)的运动规律则符合麦克斯韦的经典电磁理论的描述。
那么,黑体辐射又是什么呢?通俗地说,我们可以将黑体比喻为一块木炭,它在常温下黑黝黝的,但在高温的火炉里却会发出红色的光。黑体在不同温度下还会辐射出不同波长的光波,即显示出不同颜色。随着温度逐渐升高,它会变成暗红色,紧接着是更明亮的红色,然后是亮眼的金黄色,再后来,还可能呈现出蓝白色。
事实上,黑体辐射随处可见,包括人体在内的生物体辐射的光和电磁波,也可以看作是黑体辐射。
那物体为什么会辐射呢?这与物体中电子的随机热运动有关,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能产生电磁波,黑体辐射即为光(电磁波)和物质达到热力学平衡态时表现出的一种现象。
所以,辐射遵从的规律关系到物质和光的本质。但是,当人们使用麦克斯韦的经典理论来处理黑体辐射时,却碰到了困难——理论与实验结果不一致。是哪儿出了问题呢?物理学家试了各种方法,他们修改模型,提出假设,却都未能解决这个问题。经典力学和电磁场在它们各自的领域中用得好好的,为什么在这儿就不适用了呢?当年的经典物理大厦高高耸立,天空是一片晴好。但黑体辐射的难题却令物理学家们困惑不已,犹如蓝天一角遮住大厦的一小团乌云。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潜心研究黑体辐射问题。他使用的办法是量子化,为辐射设置了一段“楼梯”。在计算黑体辐射时,普朗克假设光波不是连续辐射出来的,而是一份一份地被辐射,每一份的能量与辐射光的频率υ成正比,可以写成频率乘以一个常数h,即能量=hυ。人们后来将h命名为普朗克常数。
引进了这个楼梯式的辐射能量后,普朗克得到了与实验数据完美吻合的结果,解决了黑体辐射问题,也为研究光与物质作用的其他难题开辟了新方向。虽然我们今天的叙述是这样的,但在当年普朗克提出“辐射能量量子化”的概念时,他的支持者并不多,普朗克自己也有些惶恐不安。因为普朗克实际上是个思想较为保守、循规蹈矩的人,并没有什么开辟新方向的野心,也许他提出量子化思想只是歪打正着而已。因此,普朗克仍然在反复尝试用能量连续的经典理论做黑体辐射的计算,希望不使用“量子”也能解决问题。不过,他努力了好几年,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五年后,普朗克终于等来了量子化的支持者。当年还在瑞士的专利局当小雇员的爱因斯坦,看上了普朗克的这个新概念,并在1905年用这种方法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