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本 文 约 5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分 钟
听说过“禁烟区”“禁停区”,那你有听说过“禁糖葫芦区”吗?
不久前,许多在韩国工作、留学的中国网友发现,不少韩国小吃街里都出现了“No 糖葫芦 Zone”的告示和标语。而糖葫芦之所以被禁止,居然是因为其产生的大量竹签。有多少呢?不妨来看一下这张图——
堆成小山的糖葫芦签。来源/韩国MBC新闻截图
即便是在糖葫芦原产地中国,这样的场面也令人惊讶。事实上,糖葫芦早已悄悄“制霸”韩国零食界。据韩国农水产品流通公社统计,在冷冻和即食食品领域的热门搜索词中,“糖葫芦”在年轻人群中排名稳坐首位。在韩国综艺中,也时不时出现糖葫芦的身影。在长播近三年的以职业体验为主题的韩国综艺《workman》中,近日专门播出了一期在糖葫芦店兼职打工的内容。
正在串糖葫芦的综艺嘉宾。来源/综艺《workman》截图
糖葫芦为什么如此受韩国人喜爱?除了糖葫芦,还有什么中国美食成功风靡国外?
糖葫芦的前世今生
关于糖葫芦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在之前的文章中已有说明(详见:串上寿司、辣椒、鸡爪子……实不相瞒,糖葫芦真能凑成一桌“满汉全席”)。传说糖葫芦的诞生,是因南宋第三位皇帝赵惇为了给宠妃治病,征召民间大夫得到了一张药方,即用冰糖与山楂煎熬,每日服食。按照此方调理,宠妃病情很快见好,这张方子也由此名声大噪,传入民间。后为食用方便,改用竹签串食,也就成了如今“糖葫芦”的模样。
从目前所存的记载中,这个故事其实更像是后世对糖葫芦来历的附会。在宋人笔记和学者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南宋,糖葫芦已经是一种常见的小吃零食。在与《东京梦华录》齐名、主要记载南宋都城临安风貌的《梦粱录》中,记载当时沿街叫卖的商品,有一种叫“葫芦”的“戏剧糖果”(及小儿戏耍家事儿,如戏剧糖果之类:行娇惜、宜娘子、秋千稠糖、葫芦火斋郎果子、吹糖麻婆子孩儿等)。近代学者邓之诚为《东京梦华录》作注时,也提到北宋时民间流行博戏,街市上随处可见一些抽签的摊子。顾客付上几文钱,就可以来一签,按照签文获得对应的奖品(这大概也算一种宋代版的“开盲盒”)。所中之物各地不尽相同,往往以当地易得的特产为定。而京城地区的抽签摊子,就习惯用糖葫芦来当抽签的奖品(京师糖胡卢熏鸡果子抽签)。考虑到糖葫芦的制作需要热糖快速凝固,糖葫芦在北宋时即流行于京师的可能性,恐怕要比南宋时才在潮湿温暖的临安出现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糖葫芦也变幻出许多不同的形态。单以制作方法论,糖葫芦就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用麦芽糖(北京称为“糖稀”)制作。麦芽糖质软、黏性强,因此用其制作的糖葫芦就可以“无限延伸”,在一些庙会上甚至能够出现五尺多长的糖葫芦(约合1.6米),堪称“糖葫芦届三阿哥”。最正宗的大糖葫芦出自两个地方,一处是北京厂甸,一处是大钟寺。这两处的大糖葫芦还有时间分工,大钟寺的糖葫芦只做冬日和春季,厂甸更是只做春节前后。错过这个时间,可就没有这样的大糖葫芦可吃了。
厂甸庙会上的糖葫芦。对,就是像天线一样长的那几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