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郡县制,天下安”。中国拥有千余个县,“县”是观察国家发展的小窗口——在历史的纵横轴上,县级治理往往是时代的缩影。近日,热播剧《县委大院》便塑造了这样一群工作在县委大院的基层干部:踏实肯干、一切亲力亲为的县长梅晓歌(胡歌饰),县委大院的年轻新人、政府办工作人员林志为(张新成饰),雷厉风行、做事讲究方法的县委副*艾鲜枝(吴越饰),有情怀有担当的县委*吕青山(黄磊饰)……面对立着税收问题、数据问题、环保问题“三座大山”的光明县,他们从不回避问题,兢兢业业解燃眉之急,为老百姓办事,探讨发展大计。
在网络上,不少基层工作人员看完《县委大院》后评价,这部剧描绘的大院内外众生相十分真实,仿佛看到了自己,每天有开不完的会、加不完的班,处理不完的琐事、停不下的被“埋怨”……日前,该剧编剧王小枪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县委大院》的创作理念正是打破“脸谱化”。“过去很多观众跟我一样,不知道县委大院里的基层干部在做些什么。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能让大家对他们有一些了解,原来他们每天在忙这些事情,原来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决策是这样作出来的。‘干群关系’的核心关键词我认为是‘理解’。如果能做到相互理解,很多事情就会好很多。”
梅晓歌笑容可掬地倾听百姓的心声。
以下自述根据王小枪采访整理:
所有故事都是日积月累的观察
去年年初我接到了《县委大院》创作任务。一开始我还挺犹豫的,因为我对县委大院基层干部这个群体不太了解。当你不了解一个群体的时候,你所有的想象往往都来自于既往你的知识积累或者影视碎片中进行的捕捉。后来经过各部门协调,我有幸去江西一个县的县委大院里体验了半年时间。
说是体验,实际上我并没有真正参与处理、负责某些事情,毕竟之前我完全没有这类工作的历练。我更多是灵活机动地协助基层干部,观察他们处理工作的过程,借这个机会了解县委大院里所有的工作细节、工作流程。
作为编剧来讲,体验生活最大的好处就是打破想象,回到真实。《县委大院》也一样。很多人既往想象中的基层干部的工作画面,好像都是很严肃地穿着衬衫,坐在那里念稿发言;或者村里修路的时候,过去看一看,指导一下工作。但那半年,我天天跟基层干部们一起上班,一起工作;参与他们的会议,观察他们接待村民上访。我刚去的时候什么也不了解,就坐在一旁记录。下班后很多时间我们也在一起聊天,真的是“零距离”。和他们走近之后,我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工作之外,生活中的他们还有哪些鲜活的、真实的个性和故事……真的是日积月累的创作过程,不是一拍脑门就能写出来的。
王骁饰演乡镇干部乔胜利。
打个比方,《县委大院》中王骁饰演的乡镇干部乔胜利,梅晓歌和他一起工作时正碰上乔胜利老婆打电话过来“骂”他,包括埋怨他降压药也不带之类的。这个细节我在生活中是见过类似的。我体验生活那段时间,县里非常忙碌。一是忙防汛,因为江西和北方不一样,汛期下雨比较多。我刚去的时候就赶上十几天连续下雨,所以县里防汛压力很大。另一方面那时候正好是暑期,每到这时候南方溺水事件特别多,县里就要时刻做好这方面的安全工作……这些事情叠加起来,我亲眼见到很多基层干部真的是没日没夜地工作。有时候赶上家里有事、老人生病,也不能回家,家里的很多事都顾不上管。双职工家庭,长年累月,难免家属情绪有不高兴的时候,有的就直接打电话了。他们当地话我听不太懂,但能感觉出来情绪比较激烈。后来剧里就有了梅晓歌调侃乔胜利的媳妇又回娘家了。这些细节都是为了全面展现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活状态,打破外界对于基层干部所谓一本正经、十分严肃的印象,让他们更接地气,更真实。
“干群关系”的关键是相互理解
《县委大院》毕竟是电视剧,不是纪录片或报告文学,所以我们还是要符合戏剧创作的基本规律,要有矛盾和冲突。这也是为何我们(在事件中)选择了拆迁和上访。这两件事是最常见的,也是能直接体现“干群矛盾”的。另外,县里的工作本就是千头万绪。如果将写剧本比喻为盖楼房,在画图纸的大纲阶段,我们就在思考无数事件的排列组合,最后我们将光明县设计为一个困难县,梅晓歌上任后就要处理拆迁,紧接而来的是上访,然后就是老*的房子要拆迁……我们的主人公梅晓歌是一名临危受命的干部,另外一个就是张新成饰演的林志为,我们称他为县委大院的“小白”。两个人一来到这个地方就遇到了这么多麻烦事,应该如何解决?梅晓歌有梅晓歌的困难,林志为有林志为的困难。但所有事件归结在一起,都是在讲县里的棚户区改造工作。我们正是用这样的结构来讲述县委大院的日常工作。
张新成饰演年轻公务员林志为。
剧里密切的亲缘关系也是真实存在的(矛盾)。我从小也是在一个县城里长大的,20来岁才“北漂”来北京,所以我对县城比较了解。一个县就这么小。像光明县我们设定的是38万人,但我老家只有20万人,更小。县里的人真的是低头不见抬头见。我们当地最有威望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退休老教师,因为街上从副县长到卖菜的普通人,全是他的学生。
所以像剧里乔胜利这样的基层干部,肯定会在工作中遇到亲戚朋友;即便没有直接的关系,像剧里的老邱,乔胜利想拉家常劝他签拆迁协议,但老邱说,你这是带人来拆你恩人的房子,你喝我的粥再砸我的锅,我不跟你讲道理,你去把你爸爸叫来……这就是县里真实的亲缘关系。但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这样的关系从另一角度,也是县里搞工作的一个方法。比如剧中迁坟是为了给医院建设挪出地皮,但很多人却有难处。剧中信访局局长就“先斩后奏”,然后在家庭聚餐上推心置腹,取得了长辈和家人的谅解和支持,才完成了迁坟工作。
过去很多观众跟我一样,并不知道县委大院里的基层干部在做些什么。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大家能对他们有一些了解,原来他们每天在忙这些事情,原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的决策都是这样出来的。“干群关系”的核心关键词我认为是“理解”,相互理解。所谓“干群矛盾”,其实就是立场不一样,但如果能做到相互理解,很多事情就会好很多。
包括,既往一些影视作品中,观众对于群众也会有“定性”。但任何一个群体,任何一个职业,任何一种身份,都有形形色色的人。“两边对立”更多其实是立场不同。《县委大院》里我们塑造的群众形象同样希望打破简单的“脸谱化”。无论是善于利用法律与干部们周旋的“老邱”,还是刁难人的刘喜,我们希望形形色色(的百姓形象)都能够涉及,(干群关系)体现得可能会更均衡。
该剧对于群众形象的塑造也很鲜活。
梅晓歌没有“金手指”
梅晓歌这个人物,塑造起来是很难的。他是这部剧的灵魂。在创作初期,我们经历了很长时间去摸索: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有怎样的出身背景?家庭情况如何?老婆是做什么的?这些东西我们必须想得很透彻,期间也经过了反复调整和推演。
实际上,《县委大院》从创作伊始,导演和我,包括整个创作团队,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我们不想写脸谱化的基层干部——那种所谓“英雄式”的,开了金手指的主角;或者大家想象中不苟言笑,有距离感的干部。我们希望从各方面,把他们回归到一个普通人,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有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
梅晓歌就很像真实的基层干部。我在江西体验生活的时候就见过这样一位干部,非常有人格魅力,从接待群众上访到大事小情,他都亲力亲为,总是笑眯眯的,很有亲和力。老百姓都很愿意和他沟通,很多事情也就解决了。
梅晓歌总是笑眯眯的,很有亲和力。
包括,梅晓歌在这部剧里也不是万能的。像梅晓歌觉得鹿泉乡“围炉夜话”的工作搞得不错,认为能让群众当场反映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全县大力推广。但没想到很多地方把它变成了形式主义,村民不愿意参加就靠发东西来召集。后来梅晓歌针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严肃的自我批评。其实光明县的一些问题,梅晓歌也很难面面俱到地解决;有的现在解决了,以后还有更大的麻烦等着他;还有的一直没解决,可能要等着下一任来解决……我们在剧里都直面了这些问题,没有将他塑造成开了“金手指”的主角,空降后就什么都能解决。这不是我们的创作思路。
当然,基层干部就像“万花筒”,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办事方法。除了梅晓歌这样的干部,也有吕青山这种做事诚恳认真,同样为人圆滑、想以柔克刚的干部,还有艾鲜枝这样做事麻利、性格果断的女性干部等。
吴越饰演艾鲜枝(左二)。
林志为、肖俊学等体现干部年轻化趋势
梅晓歌之外,林志为是剧中另一条主线。塑造这位年轻的县委大院新人,我们也有多种考量。第一点,作为创作者,我们需要面对根本不了解县委工作的观众,如何让他们听懂这个故事?县委大院这个地方是干什么的?到底有什么人?每天都在做什么工作?林志为这个新人视角可以让观众有代入感。因为他也是刚来县委大院,什么都不懂,第一集才知道原来大院里的办公室是这样的,原来联络员每天要准备这些资料,原来县长是这么发言的,原来开会的时候不是所有事情都要记录……观众跟着他一步步往前走,可以更好地看懂这部作品。
另一方面,当时我去江西体验生活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基层干部年轻化。我见到了好几个90后干部。90后挑起大梁了,当时我还挺感慨的。所以我也不希望《县委大院》塑造的人物都是“老气横秋”,肯定要有新鲜血液。而且干部年轻化是趋势,林志为也代表了基层工作的未来。
剧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也是一位年轻干部肖俊学。驻村期间他想完成捐书仪式,只能完成“三进农家”,还被村民“拿捏”。但他依然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却在查看山路塌方时不幸被落石砸中去世了。虽然这个故事有虚构的成分,但我见到了很多年轻的驻村干部都像他一样敬业。多种感受叠加起来,加上部分参考真实,在写这个人物最后结局时我就非常感动。
还有林志为的女朋友何亚萍、林志为的同事江霞等,他们都是年轻人。随着后续剧情的展开,他们的戏份也会变得更多。我觉得很多年轻观众,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观众,应该能在他们身上获得更多共鸣。
家庭戏让基层干部更接地气
我们也部分展现了基层干部的家庭关系。就创作上来说,如果我围绕县委*、县长、副县长等来展开讲他们的家庭琐事,其实是一种比较讨巧的写作方式。但在《县委大院》这样一部主旋律作品中,我还是希望有所创新,至少别再重复过去一些现代剧的套路。所以一方面,我塑造了乔胜利这样的角色,把接地气的、家长里短的事“点状”写进来,而不是“线状”埋进来。比如乔胜利和梅晓歌两个人本来在说工作上的事,但就是很自然的两句台词,提到了“听说你老婆回家了?”然后乔胜利说“没事,耗几天她就回来了”。点到为止,就没有再展开。我觉得这样既能让基层干部接了地气,没那么脸谱化,也无需再展开把他和老婆写一段戏。
包括,我们为什么要把梅晓歌的妻子也塑造成干部。一开始我在作品大纲阶段推演过很多种(夫妻关系),也走过一些弯路,包括和孔笙导演他们讨论,最后我们还是决定把他们两个人都写成干部。首先,这样的家庭关系在以前的影视作品中很少见,很有新鲜感。其次,《县委大院》的初衷就是塑造基层干部,也贴合我们的主题。而且两个人都是干部,在工作、生活上产生的故事也特别有意思。
新京报记者 张赫
编辑 佟娜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