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誉王九安山叛乱,靖王平叛,注定了萧景琰将成为这场皇位争夺的最后赢家。
五万的精兵对抗三千的禁军,这种力量悬殊对比,按照正常的军事战役来说,誉王应该占据上风,可九安山却拥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那么誉王谋反失败的最大原因是什么呢?本质上来说,看似誉王失败是因为梅长苏的果断,可实际上誉王的这场兵变在开始就注定了最后的结局。
其一,誉王起兵出于无奈,他不曾做好完全准备。
琅琊榜中的誉王,他的命运,在出生之际便被标注上了结局。之于皇后来说,他是养子,皇后若想要掌权成为太后,那么誉王就必定要成功上位,成为下一任的皇帝。若誉王不是皇后膝下的养子,或许他还有选择的可能,他可以自己决断命运,可惜,这个身份让他注定了与太子形成对立的局势。
朝堂之上,太子和誉王好像各有优势,夺位的机会在两人之间是平衡,可誉王只是梁帝用来平衡朝局的一枚棋子,梁帝从未有想要他继承大统的心思,毕竟誉王的生母为玲珑公主,这在梁帝的心中就是最大的忌讳。可誉王却不知道梁帝的心思,他以为梁帝时不时对太子的不喜和警示,是在提示自己更加努力,自己是有机会夺得皇位的。
梅长苏来到金陵城后,选择誉王进行扶持,让誉王在与太子的竞争中,一下子获得优势,他对梅长苏,从最初的怀疑,不确定,到后来的信任,真心觉得对方是自己最大的谋士,为自己的夺位之争助力。可惜,梅长苏却是让他滑向另一个深渊的根本原因,不知不觉中誉王的人生走向了绝路。
全剧中要说最为悲情的人物,或许就是誉王,他的身边,是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无人是真正关心于他本身。
太子固然愚钝不堪,可越贵妃却是真心实意地为他谋划。可誉王身边,即便是秦般若,与其关系密切,可归根究底两人的相遇,一个是想要夺得大统,而另一个则想要借用大梁的力量图谋滑族的仇恨。
誉王的人生,不曾感受到温情,他接受最多的教育,就是让他向上爬,不能够退缩,必须要得到这全天下最高的位置。这样成长经历之下的人,想要让他学会什么是温情,什么是兄友弟恭,什么是胸怀宽广,什么是为君为善,这有可能吗?
在九安山造反之前,誉王与靖王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个权势尽皆掌控,梁帝深受信赖,从原本的郡王加封成如今的七珠亲王,风头尽出。另一个被削成二珠亲王,梁帝对其不喜,夺位的希望渺茫。
成王败寇,这在皇权争夺上是最为明显的道理,输的人就要接受命运的安排,赢的人则会光芒万丈。终日沉闷,不出府中,酗酒成瘾的誉王,在谋士秦般若的挑拨,夏江的不甘心,以及看到生母玲珑公主所留下的遗书后,誉王走上的谋反之路,一步错,步步错,从誉王这个选择开始,便注定了他最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