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则关于份子钱的新闻引起了诸多讨论。
据媒体报道,前不久,重庆一家企业的员工小徐与男友结婚。婚宴当天,前来出席的一个同事代表给她转账,写明金额1314元,告诉她这是部门18个同事的集体随礼,祝愿他们“一生一世相爱”。“他们结婚的时候,我最少也要随礼300块钱,可如今到我结婚,却来这么一出。”小徐说,看到红包的那一刻,顿时有种被欺负的感觉。
18个同事居然包了一个1314元的红包,确实有点拿不出手。你看你看,人均还不到百元,这在“份子钱”忽忽悠悠不断走高的今天,多乎哉?不多也。
也难怪小徐心理有阴影。一来,这不符合“对等原则”。我给你们最少300块,你们却这么对我,合适吗?友谊的小船在高低错落中,没准儿就翻了。
二来,这也不符合“面子原则”。中国式婚礼最讲究的,是面子。“翻译”出来就是,你收到的红包越大,给你红包的朋友圈越大,则你的面子就越是舒展。平时可能还不怎么计较,在婚丧嫁娶的“人生巅峰”,却不能不计较。
如此看来,一个“份子钱”,实在是蕴藏着传统中国的诸多秘密,很难以等闲视之。所谓“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有人劝小徐,这个事过去就算了,可问题是,这事非但很难“过去”,也不可能“算了”。
也即,“份子钱”固然代表的是情谊和祝福,就好比大家喝酒时的标准语体一样:“啥也甭说了,都在酒里”,按理说,不应该拿红包薄厚作为衡量。但是,既然是“份子钱”,则其前提和基础,正在于钱的数量。某种程度上讲,钱数的多少与情分的厚薄,其实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很多时候,“礼轻情意重”的说法,只是一种漂亮话而已。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尽管平时十分节俭,但在婚丧嫁娶时却十分舍得。无他,精神层面与物质世界的种种牵扯,让人无奈,却也很难挣脱。
这两天,有媒体报道,10月份是婚礼旺季,从200元到600元乃至更多,随礼的“份子钱”成为不少大学生的沉重负担。某位从大一就开始“随份子”的大学生说,还没毕业,就给近30位同学随过“份子”。
想象一下,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些已经随出去的“份子钱”,又会带来多少“对等回款”的期待,以及多少失望与不满?即以小徐而言,其念念不忘之前她随出去的300元,不也是一种隐隐的放贷心理?
现下要做的,不是去指责某一个人,也不是将事件归结为某个与自己不睦同事的操弄。而是应该尽最大可能减少“份子钱”的货币价值、加持其情感表达的成分。
这样的切割当然很难,但却势在必行。不然,愈来愈沉重的包袱,必然会压垮一茬一茬的青年。
要明白,随份子不是放贷,更不是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本质上讲,应该是一种人际之间的美好祝福。就像每个人人生旅途上不期而至的一树灿烂或一朵娇艳,表示到了,也领略到了,也就可以了。大家不妨继续往前走,谁也不要有太多的负担。果如此,彼此其实更轻松,也更自由,不会再被各种枷锁牵系折磨。
当然,凡事都需要一个开端。而开端,往往意味着很多人此前的“投入”,可能会无法收回。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举凡新变发生,总会留下一个截面,有伤,有泪,更有多多少少的复杂情绪。从一个开阔的视野看,这些实在算不了什么。
(来源:光明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