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景观亮化的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在今天,灯不仅仅是照明的工具,五彩霓虹、璀璨灯火、光带如流,早已成为繁华夜景的重要点缀,成为城市的夜名片。不少地区还利用灯光点亮广场建筑,推广成旅游必去的“网红打卡地”,提升城市魅力,促进游客消费,拉动夜间经济。
有一个词叫“灯光指数”,意思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夜间灯光亮度及斑块面积,反映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水平的综合指标。在现代人眼中,夜空是亮如白昼,地面像璀璨星河,这样的“不夜城”才是城市繁荣和国际化的标准配置。但今年,杭州市在照明总规划中明确要建立“黑天空保护区”,即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对人工光进行限制而划定专门区域,提出“把看星星的权利还给孩子们”,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在城市景观亮化这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中,杭州市这种众人逐亮我逐黑的反常思路,也为在火树银花中流连忘返的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笔者虽未从事过城市景观亮化的具体工作,但也耳闻目睹了其中一些不良现象。有些亮化工程纯粹依靠大规模点光源及大面积建筑多媒体屏幕,设计过于简单、过亮、过炫、色彩太多、动感太强,花花绿绿,毫无美感,不同地区大同小异,千篇一律,毫无个性。比如今年故宫举办的“元宵灯会”,就被不少网友吐槽为是“土味蹦迪现场”,没有了故宫本身古朴庄重的味道。还有些亮化工程单纯成为了彰显财力的工具,有些地区或单位秉持着“你亮我也亮,我比你更亮”的想法,开展竞赛式亮灯,不管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大量安装不必要的亮化设备,该亮的亮了,不该亮的也亮了,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导致资金和资源的大量浪费。
城市景观亮化不应等同于把高楼大厦变成显示屏,也不是简单地为建筑物“镶边”,从亮度、色温、射光到画面内容,都应与周围环境形成融合统一,让人感觉到“美”。但由于景观亮化、灯光设计在国内属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理念、经验、技术、设备还不够成熟,再加上在规划设计中,政府部门是主导,如果决策者觉得亮就是热闹,色彩艳就是喜庆,数量多就是宏伟,话语权不足的专业设计者迎合需求,无可避免地造成了灯光的滥用、规划的不合理和设计的平庸。
此外,过度景观亮化带来的光污染问题也亟需引起重视,与水污染、大气污染不同,社会对光污染的认知相对较薄弱,它不仅会给附近居民带来生活不便和健康危害,也会影响生物多样性,不利于生态保护。同时,对光污染的防治和监管还处于真空状态,部分地区虽有出台区域性的夜景照明规范,但具体的规章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控制亮灯天数和亮灯时段,使用节能材料,合理配备功能性照明灯与景观照明灯,通过精准控光、精准用光,实现灯火与星空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共生,发展与生态的平衡。
景观亮化工程从刚刚起步到合理运用,必然会是一个持续向好的过程。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只有牢牢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新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把亮化从“工程”变成“艺术”,才能让该亮的地方亮起来,让该暗的地方暗下去,才能把安静的夜晚还给鸟虫和花木,把黑夜和星空还给城市,才能日益勾勒出人民群众向往和追求的美好生活。
作者:徐涵 中共莒南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