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一部分泸州人心中一直认为,数字最好不要用来当作名字,分类可以,当名字特别是地名,桥名、学校名等等大家真的不太喜欢。
我们泸州就是怪,小学都基本是有名字的,到了中学以后全部败给了阿拉伯数字。也不知道庙堂跟江湖到底有好不咬弦。总之草根们习惯了的东西,总有专家跳出来给你一个新的标准。蒙蔽树下蒙蔽果啊?
比如泸州最老的长江大桥,我们习惯叫长江大桥了,但是随着泸州城的发展,我们也有了新的跨江大桥诞生,不过我们都搞不明白,为什么第一个长江大桥非得要叫长江四桥,难道叫长江一桥不香吗?就算人家目前已经不是最好的泸州长江桥了,始终是头一胎啊,非得把太子拉下马,还掉到第四。而且我觉得桥还是用跟地名相关的更加有地标作用。
闲话这些的意思是想说,泸州有个地方,曾经叫灯杆山,如今叫神六桥,基本还是尊重了民间叫法的。这个地方还非常有名堂的。
泸州或者川南叫灯杆山的地方很多,但是各位不要误会是现代的电杆和灯杆而取名的。以前,灯杆是一根木桩挂灯笼的,或者点孔明灯用。现在农村还有些地方有初一、十五或者元宵点灯的习俗,算是民俗的一部分了。
我们无法考证它最初的起因。不过灯杆必建设在一个城乡的制高点,为了方便方圆之内的乡民能够看见。在抗战时期,泸州小市马鞍山和大山坪的灯杆山一带挂灯笼不是好事,但也是防空不发达的年代,通知大家避难的必要手段,比如挂什么颜色的灯笼表示日机到哪里了?这些信号,如同今天的警报一样,又让人不堪回首。
当然在没有战争的年代,灯杆也有祈福或者其他通知的功效。当年的灯杆山其实属于忠山山脉,制高点能眺望长沱两江,泸州数千年的航运繁荣,这些也起到了航标的作用,跟西方的灯塔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因为灯杆是木头做的,不必特意建造海上的灯塔,所以保留不下来,航运慢慢稀少,和改用航标灯以后,这些灯杆作用就不大了,就荒废了,只有这里保留着地名。不过因为没有解说,让后人摸不着头脑。
今天我们看灯杆山连着万顺路和刺园路到大山坪,其实以前就是农村和官山,其实应该写成“棺材山”,在古代,这些地方有很多生基洞或者乱坟地,有时候,泸州和异地死去,又无依靠的人大多会被拉到此地掩埋。久而久之也有些阴森恐怖。
据一些老人说,上个世纪这个地方满山层层叠叠都是乱坟,当时称为“坟包山”,晚上的时候基本没有人敢走,鬼火众生,完全是一处人间地狱场景,再加上独立一根灯杆挂着灯笼随风晃动,更增加了它恐怖的气氛。这些今天我们无法想象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进程逼迫泸州城不得不进行扩展,原来只有江城到永丰桥那么大的地盘,开始往大山坪、百子图、宏道堂、飞跃大队(今天的飞跃街)、大关门(龙透关)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