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0 竹芋/Maranta arundinacea,根茎肉质,纺锤形
听说过一种植物“命名惯例”,说是在以富含淀粉的地下部分为食的作物中,吃块根的叫“某薯”,吃块茎(根茎)的叫“某芋”,进而还能影响到同科属植物的定名。如番薯、豆薯、木薯、胭脂薯等均以块根为食,而芋、魔芋、竹芋、蕉芋之类可食部位都是块茎(根茎),吃块茎的土豆虽通称“马铃薯”,但在《中国植物志》中的正名却是“阳芋”。你说气人不?
关于“阳芋”:国内公认最早明确记载土豆的“农书”为1848年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曰:“阳芋,黔滇有之。绿茎青叶......下结圆实,压其茎则根实繁如番薯……秋时根肥连缀,味似芋而甘,似薯而淡,羹臛煨灼,无不宜之。”《中志》定名遵循“优先权”原则,故取“阳芋”为正名。而“土豆”在古代文献亦有之,原指它物(比如台湾把花生叫做土豆),用来指代马铃薯则始于东北地区,首见于1930年《吉林通志》。
原产中国的薯蓣图1 薯蓣的块茎
后来我向业内人士咨询,对方表示这纯属信口雌黄,从来没有过这种“命名规则”......没有就没有吧,我忘了出处,搜也搜不到,貌似是我自己凭空捏造的一样。对方还举例来“反驳”我----薯蓣/Dioscorea polystachya,薯蓣科科长兼薯蓣属署长,即俗称的“山药”,主要食用部位就是地下块茎,但并不以“芋”为名。此物是少数原产中国的农作物之一,自古以来就叫“薯蓣”(或写成“藷藇”,见之于《山海经》)。
图2 “山药豆”,薯蓣的珠芽,也叫零余子,可食
据《本草纲目》,“薯蓣”在唐代宗李豫朝为避讳同音的“豫”字更名为“薯药”,宋英宗赵曙朝又因避“曙”字讳而改称“山药”,“名”运一波二折,堪比赵匡胤他二弟赵廷美。然李时珍惯于道听途说,最爱假语村言,不能全当真,唐宋两位帝王焉能如此事儿妈,专门跟个民间用来垫肚子的农作物过不去?事实上,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就已经指出“薯蓣生于山者,名为山药”,足以证明薯蓣和山药这两个名称是长期共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