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滕县)乃“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旧有“九省通衢”之称,东有古老“两京官道”,西有千年京杭运河,就像两条舞动的“彩带”系拉着繁盛的古滕大地。
运河,俗称运粮河,又称漕河、漕渠等,是世界最长的人工开凿的大运河。北起北京通州南达杭州3000余里。
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朝廷任命兵部尚书李奥鲁赤主持开挖从济宁到须城的济州河。主体工程完成后,旋即进行了一系列的配套工程,在济宁至沛县的古泗水运河(又称旧漕河)道上建闸14座,俗称“十四闸坝”。后因黄河决堤,大水淤塞泗水运河,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改道东移昭阳湖、微山湖东岸,此为滕县段,称“新运河”“新漕河”,并设置官员夫役,管理河道闸坝、水口、涵桥。
万历十三年《滕县志》载“……改编堤夫五十名,停役夫六十名,金口坝夫十二名……”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记曰“设闸官一员(驻彭口),管河主簿一员(驻种家口)……设坝夫一百四十一名……雍正五年新改河兵六十名……”《滕县续志稿》:道光年间到宣统末年管河人员有变,有河道夫、夏镇河夫、坝夫、闸夫、溜夫,其中闸夫四名、溜夫二十七名。到同治年间,南阳南至韩庄北共有大小闸坝20余座。由于此段运河设闸坝、水口、桥涵较多,故滕县境域西之古运河又称“闸河”。北段穿独山湖西部,南部过昭阳湖北部再穿其东岸夏镇及微山湖东岸,至今已有近500余年历史。其段运河两岸分布着密集的村庄、闸坝和水口、桥涵等。现分述如下。
一、闸坝闸,按其在运河上的闸位和功能,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为船舶通航、控制河道水位,跨建在运河主河道上的闸,也包含限制船体超宽的隘船闸;其二是为了“引水济运”或泄洪,建在入运河流口及沿运湖泊出入口附近的闸。因建于运河的一侧岸堤,又称为单闸,其主要功能相当于滚水坝,故称滚水坝或减水坝。这些闸坝建成以后,因常有水患,闸旁堤上逐渐有人居住而形成村庄,多以姓氏地名命闸名。
跨河节制闸。南阳闸。元至顺二年(1331年)建,清乾隆三年(1738年)修,加顶面石二层,金门宽二丈二尺,高一丈九尺二寸,为子午向。东岸月河一丈,长七十一丈。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嘉庆四年(1799年)皆重修。清道光年间设闸员一员,闸夫30名,溜夫150名。南临南阳庄台、文公祠、马公桥。1958年圮毁,今尚存石结构闸座。
湖陵城闸。明宣德四年(1429年)建。已淹没昭阳湖中,附近有汉代湖陵城遗址。
利建闸。又名宋家口闸。清《山东运河备览》沿革表曰“明隆庆元年(1567年)建利建、珠梅、杨庄、夏镇、满家、西柳庄、马家桥、留城闸”。清《山东通志》《济宁直隶州志》和《山东运河备览》卷四载: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修,加顶面石二层,金门宽二丈一尺,高一丈五尺五寸,为辰戌向。今已淹没在运河堤上。
邢庄闸。明隆庆元年(1567年)建,清乾隆三年(1738年)修,加顶面石二层,金门宽二丈二尺五寸,高一丈五寸,为卯酉向。今没入昭阳湖中。
珠梅闸。清《山东通志》载: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清《山东运河备览》:明隆庆元年(1567年)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修,金门宽和高各二丈二寸。为辰戌向。
杨庄闸。清《山东通志》《兖州府志》载为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清《山东运河备览》《运河纪略》为明隆庆元年(1567年)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修,金门宽二丈一寸,高二丈六尺四寸,为子午向。
夏镇闸。清《山东通志》《兖州府志》载为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清《山东运河备览》为明隆庆元年(1567年)建,清乾隆五十二年、雍正四年、乾隆九年、十七年多次增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再修,金门宽二丈二尺五寸,高二丈一尺六寸,为子午向。附近有戚城、部城、夏镇、泰山庙等古迹。
满家桥闸。为明隆庆元年(1567年)建,位于夏镇南5里昭阳村附近。
西柳庄闸。明隆庆元年(1567年)建,今淹没于微山湖中。
彭口闸。清《滕县志》载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金门宽二丈四尺,高一丈九尺二寸,为甲庚向。
张阿闸。清《山东通志》《滕县志》载为嘉庆十九年(1814年)建,(一说清乾隆十六年,即公元1677年建)。南距滕、峄县界碑18里。
单闸。单闸多在运河西岸,为济运河之水或防止汛期大水冲毁堤坝而建。
这些闸从北向南有五里单闸、赵家单闸、利建单闸、马家三孔桥闸、田家单闸、桥头单闸、邱家单闸、石家单闸、邵家单闸、王家单闸、满家三空桥闸、满家单闸、徐家上单闸、徐家下单闸、十孔桥滚水坝、夏镇南三孔桥闸、双孔闸、双减闸、民便闸(东岸)、寨子涵洞闸(东岸、修水闸(东岸)、郗山减水闸、张阿上涵闸(东岸)、张阿下涵闸(东岸)、马令减闸、朱姬减闸等。其中较有名的是夏镇南三孔桥闸、彭口闸、张阿闸,专设有闸官役夫。夏镇南三孔桥闸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每孔宽一丈五尺,地处漕运新渠于泇河交汇处,全称三孔桥滚水坝闸,坝脊为大石条铺砌,铁扣相连,坝中间及墩墙留有闸槽,坝上泄水,桥上行人。此桥闸是运河南岸与夏镇、部城连通的必经之处,地处要津。
二、水口水口多位于运河东岸,为泄水济运、防止冲毁堤坝而设,多在独山湖段及其以南段运河,设有18个水口,百姓俗称“一溜十八口”。后期南段有少数增加。
当年,在漕运新河开挖之时,其东侧已初现独山湖,面积尚小,为泄其水,在运河东岸留有多个水口。另外,该段运河东部有河流多条,均为东北西南流向,与运河交汇处也留有一个个缺口。后为抬高运河水位,防止河水外溢,在缺口沿运河东堤外堤角处筑土埝草坝,大的水口处置排桩,其间塞之以树枝、草编等,以防汛期水大时坍塌,淤塞河道。尽管留有水口,但由于受运河东岸及水口土埝草坝的阻拦,东部山水下流不畅,使独山湖扩大,到明末清初时常逼近运河东岸,为此清雍正二年(1724年)大修独山湖临运大堤。在修堤的同时,对各个水口进行了统一加固维修,该段共建设加固水口18个,多以附近居民姓氏、地名冠名。至此,除闸坝之外,以这18水口正式作为运河的一个独立工程项目,列入大运河总体规划治理建设中而载入史册。
由于水口多次整修,致使水口处运河堤岸变得高大宽厚,附近居民为避水患而逐渐择高地迁此安家,每个水口均有村民居住,口以姓名,村以口名,因而形成众多以姓氏、地名等命名的水口名。自北而南水口名如下:
马家水口、赵家水口、利建水口、姚家水口、邢家水口、邱家水口、石家水口、尤家水口、孟家水口、马家水口(南)、张家水口、王家水口、满家北水口、满家中水口、满家南水口、徐家北水口、徐家南水口、傅家水口、王家水口(南)、邢家水口(南)、苏家渡口、白家水口、鲇鱼涎水口、常家水口、裴家水口、三河水口等。
光阴荏苒,历史变迁。因地质变化和水位上涨,古运河上的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已相连成一,通称“南四湖”或“微山湖”,变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而清廷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将漕粮全改折色(折现银),京杭运河政府漕运机构全部撤销,运河遂废而不治。
新中国成立后,对南四湖及其段运河进行治理,到1975年,位于昭阳湖东起常口运河西堤,西至东丁官屯村东南堤河东堤,全长7360米的二级拦湖过运四个节制闸坝建成,俗称“二级坝”,成为南北行船和滕沛两县过湖运之要道。北到黄河南达江浙,运河至今仍发挥着民间行船运货的作用。而运河上的闸坝和水口等,经过历史的沉淀与迁变,有的消失、有的淹没、有的至今还在,或变成地名、村名,或只有遗址。今尚存闸坝遗迹村庄的有建闸、马闸、桥头闸、十孔桥、宋闸、杨闸、三孔桥、彭口闸、张阿闸、朱姬等。尚存水口遗址村庄的有石口、尤口、孟口、马口、张口、王口、满口、时口、王口(南)、常口、裴口、三河口等。
明清滕县段运河特殊的地理环境位置,造就了该段运河独特而厚重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千帆百舟行经此地,都会惊叹不已,流连忘返。
滕州融媒
作者 王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