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鸭造访石狮,观测数量不断刷新!9月14日,观鸟爱好者郑榕凯在石狮湿地公园拍摄到24只白眉鸭;9月17日,观鸟爱好者董帝伟又在石狮湿地公园附近拍摄到70余只白眉鸭。
“这是石狮湿地公园记录到白眉鸭最多的一次。”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表示,受气候因素影响,今年雁鸭类提前一个月来访,并且今年石狮湿地公园及泉州湾一带出现“新鸟”的可能性加大,有关方面应做好护鸟准备。
石狮湿地公园
来了70余只白眉鸭
“石狮湿地公园来了一群白眉鸭!”9月20日上午8时许,郑榕凯先生向本报记者发来了一组图片。据介绍,9月14日上午8时许,他拍摄到这群白眉鸭后,将图片泉州市观鸟学会等鸟友群,经大家辨认确定为白眉鸭,其中一张图片显示,24只空中飞翔的白眉鸭“同框”。
“不止24只,或超70只!”9月21日,通过郑榕凯的介绍,记者联系上另一位观鸟爱好者董帝伟。据了解,董先生于9月17日在石狮湿地公园附近也拍摄到这群白眉鸭,从其中一张图片上测算,这群白眉鸭数量超过70只。记者另从泉州市观鸟学会理事黄宝桐先生处获悉,去年秋天其曾在石狮湿地公园拍摄到一群白眉鸭。
对于上述观测信息,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志愿者委员会主任委员、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表示,“白眉鸭虽然在泉州湾以及石狮湿地公园曾有出现,但并不多见,今年观测数量是最多的一次;还需要继续保持观测,看是否为旅鸟还是在这里越冬。”70多只白眉鸭的到来,使石狮湿地公园的雁鸭类“朋友圈”不断扩大。据介绍,此前在石狮湿地公园被记录到的雁鸭类包括白额雁、短嘴豆雁、琶嘴鸭、绿头鸭、绿翅鸭、赤颈鸭、斑嘴鸭等。
据了解,白眉鸭属于小型鸭类,大小和绿翅鸭差不多,体长34—41厘米,体重不到0.5千克,上体棕褐色,两肩与翅为蓝灰色,肩羽延长成尖形,且呈黑白二色。一个显著特征是,其眉纹白色,宽而长,一直延伸到头后,极为醒目。白眉鸭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江河、沼泽、河口、池塘、沙洲等水域,也出现在山区水塘、河流和海滩上,以水生植物的叶、茎、种子为食。白眉鸭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为“无危”,在中国属于“三有”保护动物。
干旱围困鄱阳湖
雁鸭类提前访石
按照往年情况,白眉鸭于秋季的9月末至10月初开始南迁,10月中旬至11月初陆续到达南方越冬地;翌年春季的3月中旬至4月初,白眉鸭从南方越冬地迁到华北地区,4月中下旬到达东北和西北繁殖地。“今年白眉鸭等雁鸭类候鸟提前到来一个月,或与气候因素有关。”吴轲朝表示。
据媒体报道,自6月下旬以来,受持续高温晴热少雨天气,以及江西五河、长江来水偏少等共同影响,鄱阳湖水位急剧下降,出现“汛期反枯”的罕见现象,截至9月20日8时,鄱阳湖星子水位为7.33米。据专家预测,9月下旬前后鄱阳湖水位将跌破历史枯值,即2004年的7.11米。去年冬天,到鄱阳湖越冬的候鸟达到70.8万多只,创历史新高,其中包括全球98%的白鹤、70%的白枕鹤、60%以上的鸿雁等珍稀候鸟。而今,鄱阳湖等湖体面积大幅度“缩水”,不可避免地影响当地越冬候鸟的分布频次和数量,因食物缺乏、生境不适,包括白鹤在内的诸多候鸟或另择越冬地。
2020年11月、2021年1月,曾有一只白鹤两度造访石狮湿地公园,打破“白鹤不入闽”的观测纪录。尽管去年秋冬季节,石狮湿地公园未再记录到白鹤,但今年的气候变化及鄱阳湖的干旱局势,让白鹤再访石狮湿地公园的几率加大。吴轲朝分析认为,即使今年不能见到白鹤,石狮湿地公园乃至整个泉州湾,今年秋冬出现新候鸟物种的可能性也加大了。
不只是白鹤
更多鸟类需要保护
针对上述现象,今年9月5日本报民声版曾刊发《干旱围困鄱阳湖,石狮应做好“迎鹤”准备》一文予以关注。对此,吴轲朝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学会将加密对泉州湾河口及石狮湿地公园一带的候鸟监测,及时发现到访的新候鸟物种。同时,他也建议有关各方加强力量,共同做好今冬候鸟护飞工作。
结合此前本报报道及今年新情况,建议如下:一是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候鸟越冬地的保护。以石狮湿地公园为例,应注意保护适宜白鹤栖息越冬的藕塘,防止因种植结构变化而造成食物链大面积萎缩,在莲藕收割期间对提前到访的越冬候鸟要避免伤害。同时,加强公园管理及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工作,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做好积极开展候鸟护飞宣传引导工作,不断加强宣传引导,增强游客文明观鸟意识,避免出现暴力驱赶、伤害候鸟等不法行为,给越冬候鸟留出生存空间。
“不止是白鹤,更多鸟类需要保护。”根据近年来持续观测,石狮湿地公园已记录到的鸟类超100种,这一数据比前三年增加近20种,鸟类“朋友圈”屡屡“上新”,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并保护好石狮湿地公园这块“生态福地”。
(记者 林恩炳)
来源:石狮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