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敏)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正是在每年的4月初,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儒教极力倡导孝道,送终之礼尤为重视。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在怀念故去亲人的时候,应该感谢亲人对我们的培养、关怀。戴天地、父母之大恩,应该时时葆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感恩的心,你会更加敬爱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使我们能够在人世间经风雨见世面,建功立业,这一切都拜父母所赐。《诗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父母不仅对我们有生育之恩,更有培养之恩,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当我们长大成人,就应该回报双亲了。不要等到他们白发苍苍,直至故去,冥冥之中两世相隔。才恍惚明白但为时已晚了。
只有拥有感恩的心,你才会感激气象万千的大自然,是它给了我们广阔的视野。波澜壮阔的大海,巍峨耸立的群山,一望无垠的沙漠,芳草萋萋的草原,乃至和我们在同一时空生活在地球上的万千生灵,无不令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包罗万象和丰富多彩。
去热爱这个世界,热爱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