呛籽菜
图 文:张西昌
小时候,菜里难得有油水,真的是被各种生菜吃怕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关中地区有种生活之法,就是在油瓶里掼根线绳,绳子末梢栓一只铁钉,炒菜的时候,将绳子拽出,用铁钉在锅底顿几下,滴些油,就算了事。若拿瓶子倒,怕失手超了量,这是惜油的无奈做法,那时的农家,一瓶菜油吃一年,是常有的事。因此,对于其时的关中人来讲,炒菜,可算是件奢侈的事儿。
因此上,简便节约的生菜成为了生活的主打。在农家人的菜园里,它们也自然最受欢迎。所以,在我童年的味觉记忆中,白萝卜、红萝卜、洋葱、辣椒、白菜、包菜、黄瓜、西红柿、香菜、大蒜、大葱、芹菜等菜蔬的清味,至今似乎挥散不去。
因为菜蔬的季节原因,一种菜品出园,在农家人的饭碗里,则可能是一复一日的往复重叠,只有经历过那中青涩和单调,才能对农人们坚强的味觉忍耐力由衷感到佩服,当然,这种味觉的单一和麻木,也实在让孩子们生怕。
于是,为了调适口感,也为了菜蔬的长期保存,除了生吃和焯水的办法之外,通过腌、晒和呛的办法来制作菜品,也是丰富味觉体验的别种手段。
相比于腌和晒,呛菜的工序要麻烦不少,而且适于这种工艺的蔬菜也十分有限。大江南北,最常见的莫过于芥菜。
芥菜的品种很多,分为食叶和食根的两类,最宜用来制作呛菜的是雪里蕻和大头菜,大头菜也称蔓菁,此菜原生于地中海沿岸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外高加索等地,后在法国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大量栽培。中世纪时,古埃及、希腊、罗马已经普遍栽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记载,蔓菁出自“西番吐谷浑”,估计可能是张骞通使西域时传入中土。因为此菜以块根为食,且不遭受虫害,便成为最为可靠的菜蔬。《后汉书·桓帝纪》中记载说:“永兴二年六月(公元154年)蝗灾为害,诏令所伤郡国种芜菁(即蔓菁)以助人食。”
在四川及湖北江陵一带,此菜还被称为“诸葛菜”,其原由是,传说诸葛亮领兵行军,部队所驻之处,即命士兵以此为军食,故此有了这一称谓的产生。
我们老家将大头菜称为芥疙瘩或窝儿蔓,这种身材短粗,形象幽默的菜蔬,常常也被用来作为长不大的代名词,以讥笑那些矮个儿的人。
冬季是芥菜收获的季节,它与萝卜和白菜一起,将陪农人度过单调的寒冬。
做呛菜的关键味料是芥菜籽,其种类有黑芥籽、黄芥籽(白芥籽)、褐芥籽等三种。别看芥籽小不起眼(清代李渔便以芥籽之小来命其私园),在传统中医看来:芥菜籽性味辛温,入肺、胃经。功擅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对于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四肢麻木、关节疼痛、阴疽肿毒等症都有极好的疗效。在《本草纲目》中,芥菜籽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常见病及顽痰怪症的妙物。前阵子,善做此菜的母亲跑遍了小区周围的菜市场,都寻不到芥菜籽可买。无奈只能回到钟爱呛菜工艺的老家,此物在镇上平常而易购。
最谨慎的环节是处理芥菜籽,通过漂洗的办法,将其与混合的沙粒分离。入口的东西,来不得一丝敷衍和马虎。晾干后的芥菜籽需要粉碎,原来所用的办法是在石臼内锤击,后来有了压面机,该工艺便更加简便易行了。将压面机调到小口,连压三遍,籽内的肉质和油分便溢了出来。接下来要做的,是将粉碎好的芥菜籽用沸水浸烫,并盖住闷捂一两个小时,使其呛味充分挥发。接下来,再用足量的热油泼洒,使得呛味达到最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