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五个层次
文:雾满拦江
朋友圈推送来篇微信,中美大学生阅读书目的差异。
中国这边,排第一位的应当是小说类,诸如《平凡的世界》在两所校园夺得阅读之冠。余者有《三体》《盗墓笔记》《神雕侠侣》《绝代双娇》《天龙八部》......多是些文学作品,思想类型的书,极为稀少。
而美国十所高校综合排名,借阅量前十名的书籍分别是:
01.《理想国》柏拉图
02.《利维坦》霍布斯
03.《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04.《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05.《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
06.《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07.《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
08.《论美国的民主》亚历克西斯·托克维尔
09.《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这篇微信评述说:从榜单来看,中国的大学生们较少阅读有想象力的书籍,较少阅读有国际视野的书籍,较少阅读综合类或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还有一个现象,名校和普通高校学生阅读差异不大。
这个评价或有道理,但换个角度,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依据个人的阅读经验,中国孩子的阅读量太少,少到了怕人的程度。
大学生之所以阅读类别多以小说为主,这是因为阅读的起点就在这里。从阅读心理上来看,阅读也是循序渐进,分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步:阅读纯娱乐小说,属于初涉阅读的小清新,思维视野关注自我;
这是阅读的起点,这个起点继婴幼时代的童书而持续的,功效在于培养孩子的文字敏感性。但由于中国孩子在中学时为了拼高考,阅读功能基本上废掉了,到了大学才补这一课,但已经错过最佳时期,多数学生有可能连这关都闯不过。
如果一个孩子,大学稀哩糊涂走一圈,最后居然不喜欢读书,结果会怎么样呢?
这个,远的不说,近的有复旦学生毒*自己的室友,美国那边还有一群留学的中国小女孩,因为凌辱自己的同胞被判了重罪。
这些事,就是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读了半天书,也未能消弥心中的暴戾之气,说到底就是读书量太少,还没完成文明教化,仍然停留在原始人的野蛮生长状态中。
但人这东西矫情的狠,不读书吧,处于质胜文则野蛮的阶段。这个流行娱乐小说一读,又会矫枉过正,误入“文胜质则史”的误区。
处在阅读的第一阶段,大概算是网络上被嘲笑的最厉害的文学青年。
文学青年是讲究腔调的,这跟孔子说的文胜质则史的“史”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个矫情,就是个装模做样,就是年纪轻轻却酸腐气息冲天。
长吁短叹老是抱怨怀才不遇的,也是在这个起步阶段。只是因为读书量少,还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所以才会有此抱怨心态。
他们的思考,是没有深度的,是幼稚的,完全情绪化,凡事就看自己喜欢不喜欢。广度上的思考也没有,是完全自我的。这时他们人格相当脆弱,所谓自我也是飘忽不定的,呈现出十足的孩子气。
这些毛病,一旦进入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就自然消失了。
◎第二步:阅读传统经典小说,属于思想较成熟人群,视野关注周边;
当孩子把流行的娱乐小说读过,文字的敏感性就培养了出来,就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人物结构,要阅读些智力含量较高的作品,诸如安·兰德、奥威尔、昆德拉卡尔维诺或博尔赫斯等。
而这些书在各大高校没有上阅读榜,这就证明国内的孩子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时间严重不够。
传统经典小说剖析的非常深刻,对人性反应的也比较全面,尤其是书中有许多复合型性格的人,这让此一阶段的阅读者们,获得了对人性观察的立足点。
这时候,他们思考的深度,不再是幼稚的,而是成熟的、理性的。思维的广度,也不再囿于自我,而是能够兼顾周边,少了鸡汤文大谈特谈的,能够体会他人心情,学会换位思考。
到了这一步,阅读者的人格就基本上成熟了,知道了责任与义务,能够担当人生使命了。但行百里者半九十,此时阅读者还未形成更丰富的理性思维,他们在生活中会是个好学生,好家人,听话的好员工,但只是社会的乖宝宝,没有什么创意。
总之,这类人是社会的主流,也是最苦憋的。宝宝们心里苦,但是他们不说。
因为有第三个阶段,在等待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