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就知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二分法。年纪大一点的同学应该都有印象,“唯心主义”经常和“形而上学”搭配在一起挨批评,是一对难兄难弟。
这些词我们看了很多年,用了很多年,但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搞不清。
今天我们就跟着熊逸老师的思路,把这些概念梳理一下。
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理念,在英文里叫idea或者form,也就是“构思”或者“形式”,中文也有译成理想、理型,或者理想型。
英文的idea是从希腊语表示“看”的词汇借用来的,是个不折不扣的外来语。
“理念论”在英文里写作The Theory of Idea,其实它还可以写作idealism。
idealism这个词你一定认识,它最常见的意思是“理想主义”。
在文学上,和它相反的概念就是“现实主义”(realism),而在哲学上,它的中文表达就是“唯心主义”,相反的概念就是“唯物主义”(materialism)。
所以,理念论就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就是理念论。
materialism的词根是material(物质),所以从构词法直译的话,materialism应该翻译成“物质主义”,而在日常语言里,materialism的涵义也确实就是“物质主义”,这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概念,形容人只追求物欲享受,既不在乎道德,也不在乎精神需求。
当你理解了这个意思,就能明白为什么在西方文明里“唯物主义”为什么总是被人鄙视。
因为这些外国人把哲学概念里的“唯物主义”和日常语言里的“物质主义”混淆在一起了。
为什么他们会把“唯心主义”当成褒义词呢?
很简单,因为他们把哲学概念里的“唯心主义”和文学与日常概念里的“理想主义”混为一谈了。
idealism既可以指柏拉图的理念论,也可以指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还是文学和日常用语里的“理想主义”,而materialism既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又是日常概念里的物质主义。
一词多义造成了很多混淆,又因为很多混淆,造成了很多误解和偏见。
从文学意义上讲,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是“文学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那么“高”到什么程度呢?如果高到完美无瑕的程度,那就属于理想主义。
几十年前,中国文艺界曾提出一个创作纲领:文艺作品里的主人公要有“高、大、全”的形象。
浩然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主人公的名字就叫高大泉,只不过用“泉水”的“泉”替代了“完全”的“全”。
但是,现实生活中真有高大全式的人物吗?当然不可能,谁都知道“人无完人”。但是,这并不妨碍高大全在理想当中存在,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如果请柏拉图评价“高大全”的文艺理论,他应该会说:“没错,高大全就是理念,或者说是理念世界当中的一个完美原型。”
当你换到这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柏拉图作为理念论的idealism和文学概念里作为理想主义的idealism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那么,文学创作应该怎样去捕捉高大全的理念呢?
当你爱上一个人,陷入爱的迷狂,那就意味着你从恋人的身上看到了“美的理念”的一些痕迹,你的灵魂回忆起曾在诸天之外的所见,而那时所见的,正是神在创世时候的各种idea,也就是非物质的,永恒而完美的构想。
文学创作可以遵循同样的途径,由现实世界里的一些事物触发回忆,进而摹写理念世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提出“虽写实家,亦理想家”的观点。虽然王国维对柏拉图并没有什么研究,但他对叔本华很有研究,而柏拉图哲学,尤其是理念论,正是叔本华哲学的一大基础。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到底都有什么区别。
唯物与唯心你可以先想想看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有什么区别。
在我们很多人不求甚解的常识里,这两个词同属一个阵营,打虎亲兄弟,其实还真没这么简单。
在文学和日常概念里作为“现实主义”的realism在哲学概念里叫做唯实论,和它对立的概念叫做唯名论,英文是nominalism。
这一对概念的关系前边已经讲过,但你要知道,如果拿这对概念来分析柏拉图的理念论,结论就是理念论属于唯实论,因为它认为理念不是人们从具体事物当中抽象出来的名词概念,而是实际存在的东西。
如果你持相反的看法,那你就是一个唯名论者。
现在你会发现,realism和idealism才是同一个阵营里的,而idealism和materialism是相对的概念,所以realism和materialism非但不会是同一个阵营的兄弟,反而是你死我活的仇家。
但是,当我们把realism和materialism都作日常语言理解的时候,它们竟然又变成兄弟了,而realism转而又和idealism反目成仇。
说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看物质和意识谁排第一。
简单讲,认为物质先于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反过来,认为意识先于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
再往深一步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体,是真实的存在,在物质当中产生出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体,是真实的存在,从意识当中产生出物质。
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在唯物主义的传统里长大了,天然就会觉得唯心主义很荒唐。但西方传统刚好相反,所以彼此都很难理解对方。
唯心主义首先有神创论作为前提,比如柏拉图理念论就很典型,也有一套周详的逻辑,可以自圆其说。但你应该想到,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昌明,神创论的市场越来越小,即便是很多虔诚信徒也把《创世纪》当成寓言来理解,但也没见唯心主义萎缩了啊。
比如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和康德,都是反对神创论的,休谟甚至被当成过无神论者受过威胁和迫害,但他们竟然都是唯心主义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唯心主义的出现虽然是和神创论相伴随的,但甩开神创论,唯心主义照样可以成立。
举一个例子:
佛教是主张缘起论,是否定神创论的,但佛教里的一些宗派,比如华严宗,就属于旗帜鲜明的唯心主义,认为所谓物质世界其实只是心理世界,所以毛孔和城市一样大,高山可以藏进一颗米粒里边。
至于休谟、康德、叔本华,虽然没有走到华严宗这么极端,但都认为物质世界只是我们的感官呈现给我们的“现象”。
你可以回想一下叔本华的那句名言:“世界是我的表象。”
所以直到今天,唯心主义在纯哲学的领域里依然屹立不倒,我们甚至想不到它有任何被驳倒的可能。
如果你觉得这不可思议的话,那就请你问自己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真的存在吗?”
你思考得越深就越容易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着。
在西方哲学史上,“无我”问题同样是个经典问题,最有力的怀疑和最有力的论证都来自笛卡尔。
你一定知道“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那么这一讲的问题就是:“我思”真的足以证明“我在”吗? 我们以后有空了再聊这个话题。
回望历史,撩拨文化,关注磊哥撩文化,一起传承中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