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联,也叫对联,对子,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这个,大门口红对联一贴,立马喜庆祥和的气氛就有了,年味的到来,始于春联。
对联的形式多种多样,字数长短不一,有文采飞扬的大长联,也有短小精悍的短联,但是都要求对仗工整、平仄相协,韵律饱满,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来描述对新年美好的愿望,这也是灿烂中华文化的一种别样特色,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儿时贴春联的情景
那我就带大家来简单了解一下春联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春联的来历:
还记得小时候背过的一首诗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没错,春联在起源之初被称作“桃符”,而不是春联,这只是后来人演变出来的名字。
桃符刻字
相传在很早的远古时期,人们就有贴桃符的习惯,那时候文明还没有开化,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还是蒙昧不清,所以采用这样方式来驱邪避魔。相信在农村长大的人都听过一个有关“年兽”的传说,
年兽
据说这个怪兽极其凶狠残暴,经常出来祸害人间,百姓疾苦不安,可是又无可奈何,后来从天上来了两位老神仙,用桃树枝赶走了凶兽,接着百姓们就把老神仙的名字刻在桃木上,每年春节前后就挂在自家门前,妖魔鬼怪果然从此不敢再来了。就这样挂桃符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后来,桃符是如何演变成春联的呢?这还得归功于两位历史上的大人物,第一位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的君王孟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