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一般认为,在五代十国时,当时统治四川地区的后蜀国末代君主孟昶突发奇想。他在公元964年的大年三十,让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两句话,并作为桃符挂在他寝宫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宣告了我国第一副春联的诞生。桃符的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原来辟邪驱鬼的寓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企望。
不过有学者认为,春联的起源早于孟昶,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其依据是从敦煌发现的文书。其中几段资料,可以视为春联雏形。其中第一副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第二副则为:“三阳开始,四序来祥。福延新日,庆寿无疆。”但有个问题,这些文书是否贴于门上,或者写在桃符上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还有学者做了更早的推断,他们认为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刘孝绰才是发明春联第一人,因为他罢官之后在自家门口贴了一副字:“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但很显然,此语跟春节无关,其意义也在表达志向,与新年祝福无关。不过将其视为春联的重要来源未尝不可。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逐渐在民间传开。据北宋张邦基在《墨庄漫录》里提到苏东坡在黄州时,春节期间到朋友家拜年。他看到友人家在安放桃符。才气与幽默兼具的苏大才子诗兴大发,他替人家在桃符上写下一副春联:“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此语虽然带有娱乐性,但也能看出北宋期间,题写春联风俗已经形成。
而且宋代还发生过乱写春联而遭祸的事。据说盐官县学(今浙江海宁)的教谕黄谦之,在春节期间,看到别人家的春联“宜入新年,百事大吉”之后,居然擅自多续上了几个字,结果变成了“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这样戏谑话。惹得这家人在春节期间火冒三丈,将其告到官府里,导致黄谦之被罢了官。由此可见,春联在当时已经具备了祈求吉祥的含义,人们很反感被人随意修改,以遭致“晦气”。
不过从五代到元代这一时期,仍然是桃符与春联并用的时代,春联真正取代桃符还是600多年前的事。
根据清代学者赵翼考证,“春联”真正出现,则是在明洪武时期。据《簪云楼杂说》记载,传说朱元璋当了皇帝,粗通文墨的他偏偏附庸风雅,非常酷爱对联。自己不仅时常挥毫书写,还要求文武百官也跟着书写。他甚至希望家家户户都在除夕贴春联,增加喜庆气氛,将这一习俗推广到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