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世界最美面孔,大家一般会从哪些方面考量,鼻子、眼睛或者是嘴巴?而在大多数整形外科医生的眼中,判断一个人面部是否好看需要进行“黄金比例测试”,也就是根据一个人的面部比例与黄金比例的接近程度来评估TA的面部美感,但是,这种比例真的能代表美丽吗?
黄金比例的起源
大约24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先发现了黄金比例。到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比例理论。在欧多克索斯研究基础上,亚历山大的欧几里得进一步论述了黄金分割,并定义了从一根线的划分中得出的比例为“黄金比例”,成为最早的记录黄金分割的论著。
这就是黄金分割
简单来说,你设想有一根线,然后要将其分为两部分,如果按照上图的方式划分,将C点作为分割点,那么AC与CB的比率会等于AB与AC的比率,通过一点点简单的数学运算就可以获得这个比值。
即AC与CB的比率等于无理数1.618,恰好是1和5的平方根之和的一半。
公式定理
而在欧几里得定义之后的几个世纪里,越来越多的数学家对这个比值着迷,并发现了更多与黄金比例相关的自然现象和规律,比如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 1、1、2、3、5、8、13、21、34 ……),随着数字变大,上一个数字与下一个数字之间的比率越来越接近φ(13/8 = 1.625、21/13 = 1.615、34/21 = 1.619 等等)。
向日葵中的斐波那契数列
此外谁能想到,从植物的叶子和种子排列组合到某些晶体的结构,甚至某些星系旋臂中漂亮的螺旋,都有着黄金比例的影子。这条看似普通的线仿佛是上帝手中那根编织世界的延长线,串联了一个又一个的领域。
从古代艺术到“完美面具”
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及其对数学之美的影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物理世界是相对“真实”世界的完美投影,有些真理或理想只能通过逻辑推理在物理世界中瞥见,或者创造出完美对称的秩序。以致于这对后续西方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大多数的假设或规律都带上了美感。
到了17世纪中期,德国数学家阿道夫·蔡辛(Adolph Zeising)曾在他的出版的书中声称世界上所有最美丽和最基本的比例都与黄金比例有关,这也导致了当时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即古希腊的艺术和建筑看起来非常美丽的原理是因为它们都具有黄金比例。2017年雅典的帕特农神庙被评为世界上最美的建筑之一,据称其符合黄金比例。
但事实并非如此,《剑桥考古杂志》中一篇文章对古希腊公元前 5 世纪到公元 2 世纪的 15 座寺庙、18 座纪念性墓葬、8 座石棺和 58 座墓碑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黄金比例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建筑中压根没有,而在公元前三世纪和公元二世纪也很少使用。实际上,除了数学和命理学之外,黄金比例基本上没有在古希腊的其他学科中存在。
然而,这并不影响黄金比例的“神圣性”,直到今天,黄金比例因其所谓的视觉美感在自然、艺术、音乐、建筑乃至人体等方面都视为上上之选。
将黄金比例应用到人脸的人是一位美容外科医生斯蒂芬·R·马夸特,在2002年,他声称发现黄金比例可以决定了人的面部比例是否美丽,并且当鼻子的宽度与嘴唇的宽度比为0.618的面部最美。
之后,马夸特为整容外科界创造一个代表“完美”的面具,也称为马夸特面具,黄金比例也成为整形领域的一个标杆。当你戴上了马夸特面具后,你就是完美的。那么这个面具是何而来呢?
图源见水印
为了研究“更具有吸引力”的面孔,马夸特收集了大量电影演员和模特的面部比例,对此“精准”的人群的研究从而形成了马夸克面具。
但显而易见,这种方式得出的结果非常片面,后来有研究表明,马夸特面具仅仅代表了少数男性化的西北欧女性的面部特征,说白了就是在时装模特中经常被提及的“高级感”。
对于南非、南亚以及东亚等地区的人并没有任何参考价值,不过,有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面部美的一些“柏拉图式”特征,比如对称性、平均性、性别二态性、皮肤纹理以及未知的变数...
然而,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黄金比例φ决定了面部美感,也没有任何一个数字可以普遍地代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