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词语大多数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淀跟演化,有些词语的含义衍变至今甚至完全脱离最初的寓意,甚至被曲解成带有贬义的狎昵之词。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便是如此,现在的人们看见这个词以为含有什么下三流、轻浮靡丽的内涵,实际上其真正的含义跟佛教息息相关,反而与性没有太大的关联。
起初“一丝不挂”的来源是《楞严经》中的“一丝不挂,竿木随身。”这部经典是佛教有关修行的著作,倘若想要深究这个词语背后的蕴意,那么便需要对佛教有一定的了解。
是俗人又非解俗意佛教最早来源于印度的传教,中国佛教则是以洛阳白马寺作为佛教的根据地,经历了佛教的广泛传阅,后来有越来越多的人信奉佛教。
佛教的创始者是释迦摩尼,这位圣者的出生原本就很高贵,但他很早就想要进行苦修,有所感悟后对此进行讲解,并收了很多有缘的佛门子弟。
而一丝不挂在这部佛教经书中的含义是用来比作没有任何的挂念。
也可以解读为与过去挥洒作别,不拘泥于普罗众生的人情纠纷,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共同之处,皆是领悟于佛教中的精髓。
“一丝不挂”中的“丝”也有着两种解释,其一为一缕衣裳,也可以看做是“帛”,起源于《五灯会元》中的“......未曾挂着一缕丝”。
其二代指钓竿中的的线,同样在《五灯会元》中出现,“.......收取丝纶归去来”。意思也有鱼跟钓线之间的纠纷类似的含义。
事实上,鱼正好比俗人,钓线正如世间的尘世,鱼跟钓线的关系就是人跟尘世的欲念。
一丝不挂实难得在佛教中还曾经有一个相关的故事,一位佛门子弟初入佛门,大师问这位弟子,“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弟子则是回答,“寸丝不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