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过后,香港警匪片市场几乎完全被卧底、捉鬼的故事套路所主导,陈腔滥调的“类无间道”作品枚举不尽。
直至2012年梁乐民和陆剑青执导的处女作《寒战》,虽同样围绕警队内鬼疑阵,却摆脱了千篇一律的卧底旧戏码。
《无间道》到《寒战》的最大差别在于,《无间道》是警队与黑社会的暗中角力,但在回归后10年,黑社会就像杜琪峰执导的一系列《黑社会》电影,社团活动已时移世易逐渐式微,跟现实社会脱节,《寒战》则选择跳进一个只有警察的警匪片格局,聚焦于警队内部权斗,两边分别是警队精英、出身正统的旧势力,以及一股有后台撑腰,渗透警队每个部门的新势力。
到了2016年的续集《寒战2》甚至将警队的内斗延伸到整个政府架构(保安局、律政司、廉政公署、立法会)的权斗,亦暗示了警队以至政府内部的换血风气已是人所共知的大趋势。
《寒战》中彭于晏饰演的李家俊,便表明了为新势力撑腰的后台是一个比整个警队和保安局更有权势的组织。
尽管电影里的角色都在捕风捉影,但无疑欲盖弥彰。
与《寒战》同期上映,梁乐民和陆剑青还另有一部警匪片姊妹篇《赤道》,故事主题相近,而电影原名就叫《赤盗》,当然就是因为说得太白需要易名避讳。
《寒战》的出现,反映了回归20年后一般人对警察体制都有了共识,实际掌控着香港警队的已不再是接受港英时代训练、过渡到新政权的前朝高层,而是另有其人。
就像“是的,长官!”与“Yes Sir!”的世代交替,不可能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习惯。
只能说,那并不是换血的开始,而是完结的证明。
尽管《寒战》的电影成就不及《无间道》系列,但电影提出一些更贴近新香港核心价值的问题,你到底为谁办事?谁是你的“主人”?
不管是问警队还是黑社会。
而《寒战》就是这样一部苍白得只有警察的警匪片,城里没有匪,连市民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