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去买东西,在儿童玩具区,看到一对很矛盾的母子: 3、4岁的小男孩,一边大声哭闹着对身边的妈妈拳打脚踢,一边又死死扯住妈妈的衣角。在妈妈受不了,使劲掰他的手,试图把他往外推时,小家伙又表现得很惊恐,把妈妈的衣服都扯变形了也不放手,还一再试图往妈妈怀里钻,嘴里大声哭求着:“妈妈抱我,抱我!”
一边的围观群众议论纷纷,有的说,3-4岁的孩子还这么不听话,实在太调皮了,该打;也有人劝着,说孩子小,不懂事,再哭就要哭坏了,让妈妈抱抱他,哄哄他。
孩子妈妈左右为难,揍一顿吧,实在狠不下心;顺着他吧,又怕小家伙继续这么闹。
直到母子俩走远,我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原来,小男孩同时看上了3辆玩具工程车,但是妈妈只答应买一辆,结果小家伙就有了开始的那一幕。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一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大人走开吧,孩子死不放手;不走吧,孩子的要求又实在过分。有的家长会选择无条件满足,有的家长脾气急躁,可能会揍孩子一顿。
殊不知,这两种做法都不合适,一味满足会让孩子得到意识强化,“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更加根深蒂固,揍一顿又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让他感到惊恐和不安。
而要解决这一状况,需要从孩子的身上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