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18年,21分制已经整整实行了12年的时间,对于世界羽联来说,2006年正式实施21分制的规则初衷很简单,就是要取消发球权制,利用3局2胜、每球得分提升比赛的观赏性,加快比赛的节奏。
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制度的推行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世界羽联的改制同样如此,虽然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国家适应速度极快,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没有真正达到加快比赛节奏的效果。
虽然取消发球权制,改为每球得分确实提升了观赏性,变相的提升了每一局比赛的进程,但是21分制对于加快比赛节奏并没有起到太大促进作用,耗时1小时以上的比赛比比皆是。
再加上羽毛球洲际比赛的长达10小时以上的时差,转播收视率受到巨大影响(作为一名解说了四年世界羽联赛事的解说员我深有感触),广告赞助商也渐渐弃羽毛球而转投别的项目赛事。
“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事已经很多年了,所以从2014年开始,世界羽联已经在低级别赛事中试行5局3胜11分制,并在2018年进行了一次羽联会员投票,结果是129票赞成,123票反对,由于赞成票未达到总票数的2/3,11分制度未能通过,而投反对票的国家主要是亚洲国家。
由于羽毛球强国多集中在亚洲,因此亚洲国家跺跺脚世界羽联还是能颤一颤的,反对的矛头直指世界羽联“居心叵测”,认为此举就是为了打压亚洲国家,而且11分时间太短,偶然性增加,21分更能考验选手的体能和心理。
改制真的就能打压羽球强国了吗?
真正的原因不在于此
21分制刚推出之时,也曾因为缩短了比赛时间而引起了不少运动员的紧张和焦躁,习惯了原来15分比赛节奏的运动员在进行新的赛制时,明显存在心理调节不到位、准备不足的情况。
21分制刚推出之时,有很多运动员因为对新的赛制时间掌控不到位、不准确,体力的分配不均匀,在后面半场的比赛中就会体力虚脱导致没有还手之力。
21分制刚推出之时,每球得分制使得球员得分失分的策略都发生了改变。21分制当中比赛节奏紧凑,得分失分的规则和方法也有所不同,球员无法灵活的运用新的得分技巧和战术来扳回失去的分数。
但所有的这些情况都发生在“刚推出时”,经过短暂的适应后,各亚洲国家很快适应了新的比赛节奏,而且在梯队建设方面研究出一系列的新的训练方法,例如短期爆发力的训练、根据球员个人特点针对性训练、“无计划”训练等等。在“强国先强教”这一点上,亚洲国家依靠羽毛球人口众多的基础优势,依然走在前面。
即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可谁又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呢
2013年,韩国人姜荣中结束八年任期后,拉尔森成为了新一任的世界羽联主席,这是这个职位历史上首次出现非亚洲人担任的情况,在2017年世界羽联换届选举上,拉尔森在没有候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成功连任。
即便是身为奥运冠军,但一个欧洲人想在羽毛球运动普及率最广的亚洲推行改制依然难于登天,甚至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政策的执行都被看做是对亚洲实力的打压,但拉尔森上任之前世界羽联又是什么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