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夫子庙)
风味小吃加工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秦淮风味小吃,主要流传于秦淮河流域。
2011年,秦淮(夫子庙)风味小吃加工制作技艺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
民国时期和解放初的夫子庙新奇芳阁
秦淮风味小吃一般以自制品尝和作坊外售等方式出现。它是民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脍炙人口的地方小吃。西晋左思的《吴都赋》中有“矜其宴居,则珠服玉馔”的记载。唐代韦巨源的《食谱》中关于“建康七妙”的记载:“金陵士大夫渊薮, 家家事鼎铛,有七妙 :齑可照面, 馄饨汤可注砚, 饼可映字,饭可打擦擦台,湿面可穿结带,醋可作劝盏,寒具嚼著惊动十里人。”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受到当时南京风味小吃的独特魅力。而反映南唐生活《韩熙载夜宴图》中,也描绘了当时流行于秦淮河畔的风味小吃。明初以后,特别是后来贡院设立于秦淮河畔,熙来攘往,夫子庙地区成了闻名遐迩的风味饮食之地。清代仅袁《随园食单》中记载,南京一带的点心就有50 多种。清末以后,秦淮风味小吃以各色包子、烧饼和干丝为三大宗,经营生意兴隆。这在甘熙《白下琐言》、陈作霖《金陵琐志》和张通之《白门食谱》等一些典籍中,有不少记载。
1949 年伊始,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秦淮饮食文化。在1956年公私合营后,一些小吃店、茶社纷纷改为菜馆,而民间流动小吃摊点依旧存在。1986 年,秦淮风味小吃研究会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研究开发出“秦淮八绝”风味小吃。一经面市, 便受到了中外游人的喜爱。
二
秦淮风味小吃在制作技法上,有和、搅、揉、拉、包、切、剁等案上不同制作方法,以及烧、蒸、炒、炖、焖、拌、烫、炸、熘、烩、煮、烤、煎、熬、炙等烹饪技艺。具体到每一个品种小吃来说,制作起来也是有繁有简,但是各自均有严格的制作程序,而且按部就班,按时有序。
秦淮人家“八绝”小吃
现当代以来,秦淮风味小吃代表作有“秦淮八绝”:
第一绝:五香茶叶蛋、五香豆和雨花茶(魁光阁茶社);
第二绝:开洋干丝和蟹壳黄烧饼(永和园酒楼);
第三绝:鸭油酥烧饼和麻油干丝(奇芳阁酒楼);
第四绝:葱油饼和豆腐涝(六凤居餐厅);
第五绝:什锦菜包和鸡丝面(奇芳阁酒楼);
第六绝:牛肉锅贴和牛肉汤(蒋有记包饺店);
第七绝:薄皮包饺和红汤爆鱼面(瞻园面馆);
第八绝:五色小糕和桂花夹心小元宵(莲湖糕团店)。
传承店家有:
“ 陆万兴”清真甜食店,始创于清光绪年间,其小吃品种有油糍、油团、松仁茶糕、桂花黄松糕、豆沙方糕、锭子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