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际上周晓光的“胆量”都是出自于她年轻时的经历。
那时候还没有虞云新,她着实吃了很多苦,却也依靠苦难创造的财富成就了一番事业。
好风凭借力,鸡毛飞上天周晓光出生的1962年,家中困苦,吃不饱饭还是常事。
那时候还没有计划生育,周家在浙江诸暨的乡下,周父固执的希望能有个儿子继承香火。
在如此困难的家境下,周家还是陆续有了6个女儿和1个儿子,周晓光是长女。
“长姐如母”,周晓光很小就懂事地承担起照顾年幼弟妹的责任,苦难的环境造就了她坚毅的品格。
他的童年伴随新中国走过泥泞,内心无比渴望春风化雨、百废待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神州大地。
从小穷怕了的周晓光为了缓解家中窘迫,决定辍学出门闯荡。
16岁的女孩,身子骨还没发育好,打包好简单的行李,穿着唯一一双布鞋走出家门。
贴身的衣服里藏着少得可怜的盘缠——20元钱,这也是周母节省多年攒下的体己钱。
带着全家的希望,周晓光还不知前路在何方,却毅然决然地踏上征途。
1980年前后,在外还没几年的周晓光就初生牛犊不怕虎,听人说东北那边对生活用品的需求很大,柔弱的江南女子决定亲自“闯关东”。
去冰天雪地的东北挣钱绝对不是容易的事,周晓光去之前仔细地跟有经验的同行取经。
肩扛手提,周晓光带着满满一大包生活用品和衣服鞋帽登上了去东北的火车。
不得不说周晓光的眼光真的很准,她的货品大受欢迎。
那时候还是绿皮火车,夏天蒸桑拿冬天冻得伸不出手,念书不多的周晓光还曾差点被人贩子拐卖。
周晓光每次都是大包小包,还经常因为行李太多超重被列车员拒绝上车。
她只能从车窗先把货物塞上去再挤上火车,还经常买不到坐票,累了就直接钻座位底下休息。
这样艰苦的日子在周晓光来看已经算是改善生活了。
虽然南来北往的辛苦,但也见过了沿途的风景,见识了祖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
身体虽然辛苦,但精神上还是很富足的。
刚刚从家里出来的周晓光那时候还没敢去远的地方,跟家乡比邻的义乌成了周晓光的第一个落脚点,在这里她开启了第一份事业,也结结实实的吃了更多的苦。
从明末清初开始,义乌当地已经形成了摇着拨浪鼓鸡毛换糖的“敲糖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