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树辉
有位朋友发来这样一个问题,他在很多心理学书籍中看到“心理舒适区”这样一个概念。所谓心理舒适区是指人们已经形成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和让人感到熟悉、驾轻就熟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
在这些心理学书籍中,作者会鼓励人们勇于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因为很多有问题的行为,包括心理问题都是因为长时间待在心理舒适区里造成的。这位朋友看后有些不解,他想搞清楚“心理舒适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心理学概念,他想知道一个人如果要成长自己、取得成就,真的要尝试跳出心理舒适区吗?
这是一个很有必要普及的问题,因为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往往被自己的一些习惯性行为限制着,这都源于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护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然而一个人尝试着跳出心理舒适区的目的并不是获得更大的成就,而是为实现自己在心理层面的成长所要做出的尝试。
到底什么是心理舒适区呢?它看似舒适,实则不然,甚至极有可能在方方面面限制着一个人的成长,它的可怕之处在于,这种状态不易被当事人所觉察。
比如一个人长期在空调房里待着的时候,可以一直享受一个恒定的温度,无论外面的天气变化如何,他所在的环境始终是一个不冷不热且恒定的温度,这会让人感到极度舒适,大家自然都喜欢这样的环境。可是如果让一个人始终在空调房里待着,只要外面的气温和空调房里的温度不一样就不能走出来,我们试想一下,时间一长,会发生什么呢?这个人承受严寒和酷暑的能力会不知不觉间下降,他偶尔出一次门就会生病,在无形之中他的身体就会失去对温度的调节能力,他的适应能力就会随之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一直待在一个看似舒服的环境中,先别说他有没有可能取得成就了,就连一些正常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环境,先别谈成就,最重要的是保护好我们原本具备的能力。
尝试跳出舒适区是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长期处于一种状态之中是不对劲儿的,而且我们为了待在一种看似舒服的状态之中是要付出很多精力的,我们不可能只在同一个点上消耗自己。
就像一个人发现自己在空调房里待久了之后整个人的状态不太对,被空调吹得很难受,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得了一些“空调病”,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这样做是有问题的,他是需要尝试做出改变的。
因此他要尝试着走出去,这可不是他不会享福,放着好日子不过,而是之前他的做法违背了自然规律,人本来就应该感受到季节的更替和气温的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调试自己的状态。所以尝试走出舒适区的目的是让我们恢复自己的适应能力,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不知道大家在心理学书籍中看到的概念是怎样的,如果是从相对专业的心理学著作中看到这些概念,我想书中一定不只是在说这一个概念,而是会有很多论述。不同流派的书籍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这里无法一一展开,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论述都聚焦于两点。
第一、鼓励我们走出自我限定,在重要的关系中做更多的尝试。
如果一个人愿意放下他的自我限定,试着和一个他不确定的环境相处,那说明这个人已经开始尝试着成长自己了,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这个人的自我意识范围正在拓宽,他将不再是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他会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只有愿意放下自我限定,做出更多的尝试,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第二、在适应的基础上尝试创造和改变。
时至今日,我们生活在一个智能化时代,我们所处的环境充满变化,一个人提升自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不是简单地为了让自己表面上生活得更幸福,这样的认识太过狭窄,我们适应环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在活下来的基础上尝试改变和创造的。一个生命会因为自身呈现出了创造力而更加有活力。
大家都听说过“青蛙效应”,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如果太安逸,对他的成长而言并非什么好事儿。孟子也曾讲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只有有了一定的忧患意识,勇于尝试,才不会被自己熟悉的模式所困住。
在你尝试跳出自己的舒适区的时候,并非只是为了取得世俗的成就,而是你的内心深处已经拥有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你变得越来越有活力了,你要保持自己鲜活且旺盛的生命力,实现心理层面的真正自由,相信这样的你一定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作者树辉:实战派心理咨询师、树辉心理创办人
*树辉心理驿站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