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本文从心理学文献中总结了关于梦的五项奇特发现。
1、噩梦不足为惧
没人喜欢做噩梦,但噩梦的存在的确是有一定意义的:研究显示,噩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恐惧。这项研究分为两部分。首先,受试者要佩戴着脑电波描记电极睡去。夜间,研究人员会将他们叫醒几次,询问他们刚才做梦的内容和情绪基调。该研究团队发现,当某人感到恐惧时,无论是在清醒状态下还是做梦时,被激活的主要脑区都是相同的。
接下来,研究人员给一组新的受试者展示了一些令人不快的画面。他们在前一晚睡觉时感受到的恐惧越多,看到这些图片后产生的恐惧感就越小。这样看来,梦境中感到的恐惧似乎能减少清醒时的恐惧反应。“梦境或许可以被视作对我们未来反应开展的真实训练,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危险。”日内瓦大学研究人员兰普洛斯•佩罗甘弗罗斯(Lampros Perogamvros)指出。
2、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境
在做所谓的“清醒梦”时,做梦者会意识到自己的做梦,并且可以控制梦境的走向。为了引发清醒梦,人们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但大多数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不过,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有一种方法是有效的。如果在睡着前五分钟使用这种名叫“清醒梦记忆引导法”(简称MILD)的方法,成功率可达46%。该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只要一直对自己重复“下次我做梦时,我一定会想起自己在做梦。”这句话即可。
3、失去思考能力的人仍可做梦
“自动激活缺陷”是一种由于基底神经节受损导致的病症,患者不仅失去了思考能力,也失去了全部自我激励能力。无论是刷牙还是吃饭,必须由照料者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他们才会去做。然而,法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尽管他们清醒时大脑中一片空白,但部分患者仍有做梦的能力。他们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做梦的可能性远小于健康人,所做的梦也不像一般的梦那样复杂、饱含情绪,但至少也算是做梦。例如,有一名患者梦到过刮胡子(而他自己已经无法完成这项动作了),其他人还梦到过写字,虽然在清醒时,如果无人在一旁指导,他连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这些患者梦境内容如此简单,再加上科学家发现了基底神经节在各脑区信息整合中扮演的作用,为做梦的“自下而上”理论提供了支持。该理论认为,梦由脑干活动发起,随后由皮层输入更多信息,为梦境赋予更多的情绪和感觉体验。
4、特定药物可以让你在清醒时“做梦”
迷幻药二甲基色胺(简称DMT,致幻饮料“死藤水”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产生的大脑节律与做梦时非常类似。做出该发现的研究团队报告称,与安慰剂组相比,服用二甲基色胺的受试者大脑中的α波活动(清醒时占主导地位的脑电节律)要少得多,与做梦相关联的θ波活动则有所增加。“从脑电波的改变和受试者的汇报可以看出,他们显然更加沉浸在了当时的体验里。”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克里斯托弗•提莫曼(Christopher Timmermann)指出,“这就像白日梦一样,只是生动得多、沉浸感也强得多,就好像睁着眼睛做梦。”
5、有些人终日都在做白日梦
对有些人来说,白日梦过于生动、极具吸引力,相比之下,“现实生活”显得平淡无聊至极。就像一名“过度白日梦症”(Maladaptive Daydreaming)患者的自述那样:“我在公共场合必须仔细控制自己的行为,防止别人看出我在神游万里、始终沉迷于梦境之中。”虽然标准精神健康指导手册中不包含过度白日梦症,但有些网络社群专门对此进行了研究。近期一项研究在论文中写道:“白日梦可以演化成一种极端的、适应性差的行为,甚至成为一种具有临床意义的病症,这种现象近年来变得愈发明显。”
为弄清与过度白日梦症相关的精神健康因素,以色列海法大学的伊莱•索默(Eli Somer)和本•古里安大学的尼利特•索弗尔•杜戴克(Nirit Soffer-Dudek)对77名自认为患有该症的患者开展了研究。他们发现,通过患者当天表现出的强迫性症状,可以预测出其次日经历过度白日梦的强度和时长。不过在这些患者中,真正患有强迫症的人其实寥寥无几,说明强迫症与过度白日梦症的患病机制虽然存在相似之处,但过度白日梦症并非仅是一种强迫症这么简单。接下来要做的,便是研究出一套帮助患者控制白日梦的策略,让情况变得不再像障碍症那么严重。(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