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二十四节气中,忍痛选一个最美最可人的节气,一个无疑是春天的清明。这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爱、是暖、是希望的人间四月天的节气;也是一个混合了多种元素,又哀怨又欢快,可以安放所有心情的节日。
还有一个,便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百般景物堪图画,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秋天白露了。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当太阳行至黄经165度,花叶将落未落、草木将黄未黄,名字很美、时令更美的白露,便袅袅婷婷地到了。
鸟语花香、鸟啼花落。代表孟秋结束、仲秋开始的白露,还是唯一的三个物候特征全部都与依人的鸟类相关的节气。知时守信的鸟候,反映出是时气候气温的变化——
一候鸿雁来。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一个“人”字。这是向山川草木的雄浑道别,是对林寒涧肃的悲壮逆反,更是朝着光明与温暖的追求与向往。
二候玄鸟归。玄鸟即燕子,故乡在北方,北方色玄,故名。大雁南飞后,燕子也拖家带口,开始了向南的大迁徙。南来北往,有至有归,预示演绎着天气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
三候群鸟养羞。羞者,同馐,美味的食物。大雁和燕子怆然离去,留守的那些或以浆果或以虫卵为食的群鸟,敏锐感知到肃*之气,纷纷就地取材,勤快觅食,忙着储藏干果以备过冬。
低头看露,抬头望鸟;手挥五弦,目送归鸿。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替代,冷空气转守为攻,秋天的版图自北向南渐次拓展。这时天南地北就算真正入秋了。
秋影如诗,诗中有画;秋色如画,画中有诗。遍地高粱如火,漫野棉花似云,大豆咧开了嘴,玉米乐开了怀,稻麦笑弯了腰;丛林、灌木、劲草,成堆成簇,如烟如织;稻香、瓜香和果香,还有积攒了一整个夏天的甜蜜,深深浅浅,斑斑驳驳,郁郁菲菲,一并泼洒在了这如诗如画的仲秋。
暄气初消,皎月高挂;冷如霜粒,寒意清凉。落魄流寓他乡,满面风尘,满怀愁绪,这时背着手,徜徉西北白露月夜的杜工部杜甫,遥望战乱频仍的凄楚中原,不由仰天长叹,心底顿生白茫茫的悲沧。
他牵肠四下里分散的兄弟,他挂肚烽火连年的家乡;万物葱茏,却一场白露一场霜,已走向深处的萧瑟秋景,更给他的惦记和思念平添了几分苦楚凄凉。
果然,被*形象地称为“哭哭啼啼的现实主义”的老杜,此时此刻又有一颗颗晶莹沁凉的露珠,闪着冷冷的寒光,噙在了他的眼眶——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在月光铺展的这条幽深小路,《月夜忆舍弟》应时而生,怀亲系列便又增添了一首经久流传的经典名篇;这首经典名篇,又横空问世“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首屈一指的佳对,从此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图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所以*对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杜甫,又有“政治诗”三字十分恰当的独特评断。
戍楼更鼓隔断了人们的往来,一只孤雁径自鸣叫。首联起句即突兀不平。路断行人,是为所见;戍鼓雁声,是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渲染出乡井生灵涂炭和沙场危机四伏的悲凉悲壮。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颔联开始点题,既点明时间,也点明时令;虽也是写景,却是情景交融;炼句尤见工力。这里将露、月意象引入其中,富有意境和画面感,突出了对家乡的偏爱。
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又如何去探问生死。伤心折肠的颈联,令人不忍卒读。由望月转入思亲,过渡十分自然。月亮是温柔、朦胧的,但也有雄浑、苍凉的一面。在遭逢离乱的清冽冷夜,月牵思念,风舞忧伤,就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下就勾起天涯沦落人的悬念怀想。
战事阻隔,音信不通。亲人四处流散,抵万金的家书尚且常常不能送到,更何况频繁战事还没有停止的迹象,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伤积虑,以及难以排解的碎碎念念。
八句四联,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承转圆熟,首尾照应,显示了诗圣的大家本色。纵观全诗,又可分为思乡思亲两部分。
前四句两联独辟蹊径,信手挥写。先是用鼓声、雁鸣直接把你拉入场景,让人身临其境;再抬头望月,抒发思乡之情。乍一看字面似与忆与乡均无关联;细心领会,却原来所忆无不在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望明月之中,字字有情,句句忆乡。
思亲怀友,本是常见题材。但少陵野老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稍一触动,便千头万绪一齐从笔底流出。正由于“未休兵”,所以“断人行”;又因为抬望月,则勾起“忆舍弟”;“无家”才“长不达”,“分散”故“问死生”。后四句两联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冷不热,不疾不徐,不骄不躁,通身诗意的白露,情愫绵绵,思念浓浓,实在是一年中最美最可人的时节。
岁月极美,在于它的轮转。且停且忘且随风,且行且看且从容。原来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的白露美,既美在相亲相爱的烟火居家日常,也美在指引着充满希冀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