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引水工程示意图
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要让水自然流动,就需要产生一个高低差。罗马人特意选取相比目的地地势高的水源,再用水管或水槽连接。水槽以平缓的不断降低的坡度修建,这样高处的水就能依照重力原理自然流到低处的蓄水池了。原理非常简单,实际应用却很难。
众所周知,地势高低不平的情况非常常见,尤其是多山的情况下,更会导致水会像过山车一样一会要流经山峰一会流经低谷。这就破坏了完整的坡度阻碍水顺利的抵达目的地。但这难不倒罗马人,他们开凿穿山管道避免山峰,架设如桥一般高可达50米的高架水渠填平低谷。为的是获得了一个相对平缓的坡度,水流也就能畅通无阻的流入蓄水池。于是水就完成了第一次运输。
今天依然屹立在意大利境内的罗马引水渠工程
它们会待在岩石中开采的天然蓄水池或者用砖石和混凝土建造的桶型蓄水池里进行杂质沉淀和再分配。这些大小各异的蓄水池由多个管道连接,管道本身由陶或者铅制作,将水直接运到浴场等需要的地方。
得益于这些水利工程,城市得以有充分的水源供应。这些高架水渠遍布帝国境内,仅现在还存在的遗址就遍布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罗马城则更为夸张的拥有至少8条大型水道,这8条水道每日可以运水101万立方米,充分的保障了巨大用水量的需要。
罗马城内的引水渠遗址
浴场等公共水利工程的供水也需要稳定。为了保障这点,奥古斯都皇帝还专门安排了有一整套包括建筑师、管理人员等一整套班子的水务专员,负责首都水利工程的维护和修建。
在地方行省,没有水务专员却也有行省总督负担这个责任。著有《自然史》的小普林尼,在出任比提尼亚行省总督的时候,就主持整顿了行省首府尼科米底亚没有完工的水渠修复工作。
有了专人保障,水路的畅通自然就得以确保,浴场水源的稳定供应就有了着落。正是在这一系列技术和人为力量的保障下,罗马水利以及依靠水利技术的浴场才得以蓬勃发展。
帝国早期著名学者 小普林尼的雕像
说到这里,大家对罗马的浴场和洗浴文化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那么有人就会觉得奇怪了,无非是为了保持卫生,罗马人把洗浴做的那么好干嘛?
其实这个答案很简单。只要去一趟高档会所或者洗浴城,花上一些钱在豪华的浴池里享受惬意时光,就能找到答案了。到那时你就会明白,在那个生产力有限的年代,当一个可以洗澡的罗马人是多么幸福。(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