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县城关镇第一小学 王志方
摘要: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留守儿童出现了。留守儿童又叫空巢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打工,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这些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亲情关爱,思想行为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面临诸多的成长问题。发现留守儿童在情感、学习、道德、生理方面都存在教育问题,怎样保护和教育好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 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一、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情感教育问题。由调查表可以发现,有70%的留守儿童是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由于留守农村的老人有大量繁重的劳务,同时又和孩子有代沟,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有了情感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很少和在外的父母联系,调查发现主动打电话帮父母联系的儿童仅占30%,敢于把真实想法告诉父母的也仅占40%。由于缺少亲情、情感和心理的关怀,缺少倾诉和给予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因此,留守儿童感情比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较孤僻、偏激。
(二)学习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少部分留守儿童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优良。但多数留守儿童学习不刻苦,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差,成绩欠佳,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其中有70%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排在比较落后的位置。受父母在外务工的影响,有60%的同学认为读书不如打工。
(三)道德教育问题。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父母的影响特别是道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的愧疚往往对孩子采取单纯的物质补偿,这种方式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又由于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常有厌学、逃学等行为,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我们不得不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
(四)性格缺陷。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孤僻。
二、影响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缺失。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
(二)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忽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对留守子女的教育措施不到位或缺乏针对性。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要加强学生心理方面知识的教育。学校要招聘一些心理老师,通过心理老师定期地和学生谈谈心,从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学生情感的缺失,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校教育效果。但是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不能对学生造成伤害。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做工作,不然这项工作就很难取得成效。
(二)加强留守儿童的学习观念教育。现在的留守儿童,特别是那些父母本身对教育不太重视的留守儿童,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的不是很清楚。竟然有60%的人认为读书不如打工。因此,学校及家庭要做好学生的学习观念引导工作。
(三)建立一星期通一次电话的制度,让孩子与父母建立起心连心的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积极地加以引导。通过一个星期一次的电话谈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帮助孩子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没事情的时候也可以做孩子的倾听者,并告诉孩子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
(四)社会关注,营造安全、健康的社会教育环境。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监管,极易被社会的不良现象所诱惑,加之他们自制力差,必然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各级政府应把留守儿童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优秀家庭成员和优秀成员等评选活动,通过身边鲜活的好人物、好事例树立典型,从而以点带面,不断辐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方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自我教育则是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内因和最终目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最终还得通过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