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核心素养?本文作者指出,一位教师只有兼具教育素养、理论素养和学科素养,才能言之有据、行之有理,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适应新时期教育转型的合格教师。
一是教育哲学素养
具体表现为尊重每一个教育对象,并关注每一个教育细节。前者是目的,后者是策略。尊重,是爱的最高形式。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尊重,是教育中爱的最核心意义。显然,教育中的“爱”与生活中的“爱”,在内涵上是有着众多不同的。教育中的“爱”,一定是从尊重开始,以尊重收束。只有尊重学生,才会理解学生;只有理解学生,才可以选择最合适的教育方式。
我们现在很多师生关系不和,甚至很多教学质量不高的,最根本原因是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存在”这一特性导致的。我们很多教师大部分时间尊重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用一种“伪良心”在欺骗自己和欺骗对象。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都讲了好多遍了,有些人就是不会,好像脑袋进了水一样……”殊不知,这“进了水”的脑袋,或许就会创造下一个“阿里巴巴”,只不过他脑袋里的“水”,全是无知的老师在无意识地灌溉的。如果老师们尊重“个体存在”特性,学生的脑袋是不会“灌水”的。
前天参加一学生婚礼,那学生在婚礼上有两段非常精彩的讲话,一段是给新娘的,一段是给亲朋好友的,都是即兴发言。十几分钟的发言,准确、连贯、得体、感人,很不容易,说明这个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很高,但是这个学生在学生时代的语文考试成绩就很一般了。
尊重,就得从尊重学生个性开始,就得从尊重学生的不同开始。
教育中,细节是最能体现一个人教育观念和教育智慧的地方。李镇西老师说过:教育即细节。教育从来就不是大事,都是呈现在一桩桩非常具体和细碎的小事里。一所学校,多关注平常在老师、学生中发生的小事,总比常常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显得重要。学校文化重在思想,落实思想重在细节。有人把教育比喻成农业,我是赞同的。
的确,教育一如农业,历史悠久,不事张扬,服务于普罗大众。农业,机械可以提高效率,但改变了不了本质。最好吃的大米,依然是人们用最古老最传统的方法培育出来的。而最古老最传统的方法就是本本分分地做好每一个细节,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
有人说:“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向成功之路。”细节才会衍生机会,机会就会促成成功。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深层次的修养。
台湾著名文化学者龙应台曾经在《什么是文化》中诠释过“文化与细节”的关系,其中有这么一段: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是的,文化是细节。
其实,任何抽象的概念的物显都在细节。教育,尤其是学校的文化在细节里,教师的理念在细节里,学生的习得也在细节里。我盼望的教育,是大家用大部分时间关注课堂,并坐在课堂前面,来关注学生学的状态,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学”才是教育的全部意义,每一个学生“成人”才是教育的全部意义。作为教师,如果着眼在未来,扎根在细节,那么,教育就会在朴实中升华,教育就会在静默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