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明确了其四个维度的内容,即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语文核心素养首先有语文学科自己的特点,听、说、读、写能力正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其次,语文核心素养并不是先天获得,也非一次性习得的,而是一个后天不断学习、累积的过程;再次,语文核心素养除了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知识能力)外,还包括由此生发出来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品质(人文素质),诸如思考、审美等能力。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维度解析小学阶段并不同于高中阶段。小学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当然也不尽同于高中阶段,那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呢?对照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可以从语言的理解、运用、思维、审美等方面来明确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具体为:(1)语言理解与运用。包括能够具备识字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认知、表达的能力。在具体的语文学习中,经过一定的语言积累后,能够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可以根据具体要求或者特定语境,运用自己积累习得的语言进行再组织,进行顺畅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2)语文思考能力。指在阅读和表达的过程中,在认知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进行积极思考;结合语言材料,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初步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和评判。(3)语文审美能力。体会品味语言之美、文学之美以及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真善美的东西。(4)文化传承能力。指我们学习、积累的文化知识,它来源于何处,将如何传承,特别是千百年所形成的中华优秀文化,需要从小引导学生传承和保护。
三、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研究在核心素养关照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并不仅仅包括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能力的培养以及品性的养成。那么教师如何以四个维度为目标取向,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贯彻到课堂上呢?无疑,科学的教学方法正是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中、落实到学生心中的重要载体。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价值追求的教学方法,需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中真挚的感情,体会文章的人文美等。
1.重视语言积累,全面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多读多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至关重要。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建立在小学生对语言知识习得的基础上的。可以说,听、说、读、写也是小学生进行知识获取的基本方式。因此教师在帮助小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积累时,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营造听、说、读、写的氛围,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故事引导法等,让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真正主人。
2.创设学习情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之外,又加上了“思”这一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素质。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非常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重灌输而轻启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照下,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多进行情境创设,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更好地锻炼学生想象、联想、思维的能力。
3.促进情感陶冶,提升审美能力
学习语文,需要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是美的,祖国的语言文字一路传承下来,实用性与美感俱佳。同时,除语言之美外,语言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典型故事,也具有真善美的特质,具有吸引人、震撼人、打动人的力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融入自身情感,带领小学生感受文字之美、语言之美、人性之美,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对美的认识,使其初步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
4.开展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文化传承源远流长。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包括“了解和传承文化”。就小学生而言,就是要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来源,培养他们传承文化的能力与素质。如何提升小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实践教学法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实践教学法,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采用综合实践活动,推动学生现场学,以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如在进行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传统节日端午节进行现场授课,通过“在场”的教学,既可以提升学习效果,又能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习得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品质。在传统节日的学习及国粹的学习中,都可以运用这一教学法,如书法展、国画展、京剧学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