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上语文园地都是学生看课本,勾画一些内容,老师在把课本上有的、学生已经看到的东西再重讲一遍。光是个交流平台的内容就要用上大半节课时间,学生学的无趣,老师教的无趣,好像是在“对牛弹琴”。
我一直想做一些改变,但是想不到好的办法,昨天在备课时突然产生了一个导入的想法。今天就进行了尝试,效果不是很好,学生被这个导入吓住了,一整节课都没有精神,以下是我的反思。
备课时,我想:可不可以在导入环节设置一两个问题来引发学生阅读和交流的兴趣。于是,我想到了单元导读中提出的语文要素和第一课课后练习一,我就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为什么单元导学中提出“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2、为什么《北京的春节》课后练习一要我们思考“哪几天写的详细,哪几天写的简略”?
由这两个问题会引发学生思考自己在本单元中学到了什么,如果头脑中什么也想不到,学生也许就会认真地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并且和同学们交流。可是当我告诉学生:
老师一直有困惑得不到解决,大家能运用这几天学到的知识解开老师的困惑吗?
我提出设计好的问题时,学生不知所措,好像从来都没接触过与我提的问题相关的知识,他们只是茫然地看着我,我又把问题中的关键词摘出来,换一种方式问他们:为什么要分清内容的主次,为什么要弄清楚详写和略写?他们还是做不出反应。我只好引导:既然大家不能帮老师解开困惑,我们该怎么办?有两三个同学听出了我话中的意思,怯生生地说要学“交流平台”。
一堂课的大半时间都用在了“交流平台”的讨论上,我的设想没有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使他们感到担心和害怕。大家读完“交流平台”的内容,勾画了许多文字,有的学生还批注了自己的语言,他们读完一遍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到底弄明白了所读的内容的意图没有,他们是不管的。
“交流平台”中说了三个意思:
1、指出任何文章都是分详略写的。
2、读文章分清详略,可以领会文章的主要意思。
3、写文章详略得当,才能表达好主要意思。
归结到一点上,主要交流“详略是更好地读和更好地写的策略”。学生就这一点可以各谈各的看法,交流自己对这一策略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不感冒是因为问题太大,学生不知道怎么说。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抽象的概念难以把握,只能理解形象的东西。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上,我的提问也要考略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提他们熟悉的,形象性的问题,问题要小一些,他们才能找到解答的一个点。我可以把这两个问题整合成一个问题,可以这样问:本单元学完,现在你觉得怎样更好地把握《北京的春节》的主要意思?学生听到这个问题是与《北京的春节》有关,可能就会回想当时是怎么学的,老师教了哪些方法,也许就会想起详写和略写。
学生不管所读文本的意图,可能是因为平时就只限于细枝末节的找关键句、关键词,老师会教找关键词句的方法老师却不是讲为什么要找关键词句,也不训练学生读文章就是要弄清楚文章的作者的意图。
我现在感觉到学生领会文章作者的意图很重要,知道读出文章作者的意图,学生才能理解自己读文章的意义,学生才能进一步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意义所在。现实中,学生机械地概括着主要内容,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同文体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意图,如记叙文讲述事件和人,说明文要解释事物的规律,议论文要劝说人们,诗歌要表达情绪。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意图意识,要教学生辨别问题,明确意图。《北京的春节》的写作意图就是介绍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规律,明白这点了,才想知道北京特有的春节习俗。
从今天教学失败上,我认识到教学设计一定要考略学生的认知,平时的教学注重文章整体意图的把握,不课只限于概括主要内容。